吸取抗疫教訓以防重蹈覆轍(關焯照)

吸取抗疫教訓以防重蹈覆轍(關焯照)

第四波疫情已接近尾聲,根據衞生署公佈的確診數據,自上月20日至今,本地確診病例明顯下降,尤其是在這段期間的源頭不明個案數量持續低於兩宗或以下,顯示特區政府採用的圍堵和追蹤措施已發揮頗強的效用。以現時源頭不明個案持續低企來看,這個纏擾香港超過一年的疫情將很快被壓下來,屆時本地經濟的反彈速度將會更快和更明顯。

現時特區政府的防疫措施已有足夠能力控制大型群組爆發,所以新一波的疫情是很難出現的。不過,負責公共衞生的高官必須從過去一年多的幾波疫情吸取經驗,以改善抗疫和防疫機制,這才可以真真正正減低下一次世紀疫症重臨香港時所造成的殺傷力。

自從新冠肺炎在上年初爆發後,筆者便開始對這個全球大流行進行研究,發現要有效控制疫情,必須做好外防輸入和盡快在內部取得「清零」目標,特別是當有效疫苗仍未能供應市場,以上兩方面的抗疫和防疫措施便變得更加重要。如果大家重溫過去四波疫情,每次疫情的爆發均與輸入感染源頭有密切的關係。所以現時特區政府對入境人士採用嚴謹的檢疫和較長時間的隔離是正確的。至於在遏止內部疫情擴散,強制檢測大廈、污水檢測、強制檢疫、維持有效的社交距離、口罩令等,均可以大幅紓緩疫情。只要讀者看看幾個有效控制疫情的地方,例如新西蘭、台灣、越南等,其經濟復蘇速度遠較西方工業大國好,這便可以證明盡快將疫情消滅,經濟才會重拾動力的。

在監控疫情發展方面,港府參考由香港大學公共衞生學院編製「即時有效繁殖率」,這指標是用作檢測疫情的擴散速度,特別是當繁殖率升至一或以上,這可以解讀疫情正在惡化,當繁殖率數值越高,疫情的惡化速度越快。

雖然港大公佈的「繁殖率」是一個在公共衞生學上常用的疫情指標,但這並不代表我們可以照單全收,將這指標作為量度本地疫情的擴散狀況。為甚麼筆者會提出以上的疑問呢?因為這個「繁殖率」的走勢與本地疫情的發展並不太脗合。例如在上年5月下旬和6月中曾出現繁殖率升穿一,反映疫情正在惡化,但本地確診個案,尤其是源頭不明病例卻有一段時間接近零。另一個例子是在上年11月初爆發初期,「繁殖率」卻升至月中便見頂,但每日本地確診個案卻在12月下旬才確認逐步紓緩,這正好表示這疫情指標是不太可靠。

要準確制訂抗疫政策,負責公共衞生的高官必須參考多個疫情指標,因為現時採用的「繁殖率」是缺乏高度準確性,因此,要消除世紀疫症,特區政府要擁有足夠的抵抗裝備才是致勝之道。

http://www.acecentre.hk

關焯照

經濟學家、冠域商業及經濟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