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消委會測試20款家用吸濕劑,發現以硅膠防潮珠、竹炭及活性炭製成的吸濕劑表現遜色,其中炭吸濕劑的吸濕能力更近乎零。另外,測試亦發現部份樣本出現滲漏情況,具刺激性的溶液一旦接觸皮膚,或會致敏。
消委會以80天為測試時限,將樣本置於25℃恒溫恒濕箱內,定時量度樣本增加的重量(即吸濕量)。
測試顯示,三款竹炭及活性炭樣本包括日本城竹炭除味吸濕包、小久保天然竹炭包(長裝)和Daiso炭脫臭除濕劑,整體吸濕量極少,平均吸濕速度近乎零。
聲稱吸濕量有24至25毫升的硅膠防潮珠,包括除濕生活 Nitoms家庭用乾燥劑和Daiso Reusable Dehumidifying Sheet,前期每日平均吸濕量為2.5至2.8毫升,惟14天後的吸濕能力已近飽和。消委會指炭產品吸濕力不及其他吸濕劑,外國研究顯示主要用作吸味。
至於一些聲稱吸濕量較高的產品,吸濕速度比小型吸濕盒慢。日本城炭除濕袋(大容量)掛裝和實惠掛裝竹炭吸濕袋均聲稱吸濕量可達1,000毫升。惟測試發現產品80天的累積吸濕量分別只有152.9及155.4毫升,遠遜於其他聲稱吸濕量低於1,000毫升的盒裝吸濕劑。
整體而言,白元強力吸濕器500ml總評分最高,獲評5分;Topvalu、3M及Goodmarks等牌子亦獲得較高評分。
消委會總幹事黃鳳嫺指炭吸濕劑的吸濕量強差人意,惟因產品沒有聲稱,難言是否違例。她指吸濕產品由塑膠製成,建議選購有補充裝的產品,或利用抽濕機幫助吸濕,減低膠耗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