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臨數十萬劑科興疫苗的到期日逼近,特首林鄭為求達到中央的「硬命令」,在最新公佈的社交限制措施中,竟然想出「奇招」,以全部食肆員工接種疫苗換取進一步復業,想像全港約有24萬飲食業從業員,若能全面接種兩劑疫苗的話,港府的「清針」壓力定必大減。
眾所周知,疫苗不是適合所有人士接種,若本身有長期病患,如糖尿病、高血壓等,均須自行考慮接種風險。以科興疫苗為例,直至本月13日為止,有超過35萬人次接種,而異常報告則為591宗,懷疑死亡個案為14宗,可是,按政府疫苗委員會的「判斷」後,所有死亡、異常、面癱等個案,均與接種疫苗無關,市民風險自負,而政府設立的疫苗接種保障基金可謂形同虛設。
港府把抗疫責任轉嫁到打工階層身上,已非第一次。教育局上月亦曾向全港學校提出建議,表示若學校希望全面復課,需要全體職員參與強制檢測,此舉陷學校、家長及教師於三難局面,大部份學校為爭取復課,最後都是逼迫教職員就範。當然,強制檢測的風險,局限於市民對政府的不信任,不願向其提供生物檢測資料,尚算對身體並無直接損害。
如今港府可謂變本加厲,索性以接種疫苗為籌碼,使飲食業員工進退失據,日前更傳出有連鎖婚宴集團要求員工必須接種新冠疫苗,否則必須於本月底停工。此等安排形同「工作歧視」。另一餐飲集團的主席黃傑龍坦言,政府此等安排,形同要求僱主「我想做生意,你(員工)要打針」一樣,前述連鎖婚宴集團的安排,便是一例。而不論員工接種何種疫苗,風險一樣存在,所有對身體的損害均要自負,特別是因未知的副作用,而引致「手停口停」的經濟負擔。
再者,在《僱員補償條例》的規定下,武漢肺炎本來就不屬「職業病」,即使僱員在工作間染病,也不會得到賠償。同樣地,因接種疫苗引起的併發症,除了不會被疫苗委員會承認外,《條例》同樣也不會視之為工傷個案,可見僱員若非出於自願接種疫苗,背後須承擔多重風險。
「疫苗氣泡」本身的前設,是在於疫苗有足夠的保護率,而按同樣接種科興疫苗的巴西作出的研究數據顯示,科興經修訂後保護率僅達50.7%,比起復必泰的同期研究,足足差45個百分點,再加上多個接種科興疫苗的國家如巴西、智利等感染率不跌反升,試問政府是以何種判斷,認為食肆員工接種現有疫苗,就等同能夠逐步放寬食肆營業?即使是,何以不是強制接種保護率較強的疫苗?相信答案就只有港府自己知道。
家興
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