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而不專的政策推手(顧書維)

紅而不專的政策推手(顧書維)

自新冠疫情在香港爆發以來,食衞局一直是傳媒的狙擊目標。過去一年,由戴口罩、封關政策到封區措施,食衞局的施政完全無法說服市民。近月推出疫苗接種計劃,毫無意外,同樣難以服眾,導致香港進退維谷。

有關抗疫手法、接種疫苗的爭議,當然不獨在香港發生,正積極推行大型疫苗接種計劃的英國也不例外。近來在英國熱議的,莫過於阿斯利康疫苗。皆因早前英國藥物及保健產品管理局(MHRA)發表關於接種者出現罕見血栓的調查報告,英國副首席醫療官Jonathan Van-Tam表示雖無法證明牛津疫苗會導致血栓,惟兩者之間有聯繫趨勢,故決定不會讓30歲以下人士接種。重點是,Van-Tam強調疫苗接種計劃取得成功的同時,亦需要不時根據事實修正方向,而所謂的事實,就是其在記者會上展示的客觀科學數據,英國民眾自然信服。

政府硬銷弄巧成拙

在香港,政府、建制陣營及其傳媒卻刻意將接種何種疫苗與「愛國愛港」掛鈎,嚴重忽略客觀科學數據,政府甚至不惜修改門檻,以遷就尚未有第三期數據的科興疫苗,結果自然弄巧成拙,事後無論食衞局官員如何推銷,也難以消除公眾疑慮,造成存貨一堆,貽笑大方。

當大大小小政策都要與「愛國愛港」政治掛鈎,政策推手自然也要先紅而後專,表面上政府大權在握,「球證旁證技術委員主辦協辦,所有單位都是自己人」,但客觀效果卻是政策倡議難言成效。以一些反對「適切規管」新型煙草產品的親中反煙組織為例,他們喊喊保障市民健康口號自然無可厚非,但缺乏相關公共衞生、科研、控煙、社會經濟學等專業知識,亦毫無政策制訂經驗可言,就難免只能抱着道德高地流於空談。寧願本港64萬名煙民繼續吸食傳統煙,也不讓傳統煙煙民有相對減害的選擇。此舉不但有違科學界的科研數據,更與國際主流對新型煙草產品的監管方針大有出入。

說來諷刺,身處為官之道在於鬥紅的年代,連中國政府都已表態將規管新型煙草產品,設立科研中心對相關產品展開研究,認可部份新型產品相比傳統香煙有明顯減害作用。食衞局一眾庸官、「紅底」道德衞士卻大唱反調,一直以刀切形式處理問題,豈不是「不聽黨話,不跟黨走」?難怪連一向離地的建制派亦一致對政府的全禁方案口誅筆伐。

說到底,任何牽涉到公共衞生的政策,政府均應以科學實證為本,持開放態度進行公眾諮詢,凝聚社會共識。否則,有明顯既定立場,再委任紅而不專人士為棋子,時時政治凌駕科學,就算最後成功強行通過法案,代價就是市民對政策失去信任,屆時社會大眾陽奉陰違,消極應對,政府要付出的管治代價,只會更大。

顧書維

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