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富汗戰爭演變成已歷四任美國總統的長命仗,隨着拜登拍板抽身,面臨在歷史上留下「爛尾敗仗」的污名。
2001年911襲擊發生後,時任總統喬治布殊向阿富汗發動反恐戰,憑猛烈空襲支援小量特種部隊和當地民兵,迅速令塔利班倒台,跟阿蓋德領袖鳥獸散,當時普遍受軍事分析家稱頌。但美國始終未能助阿富汗建立有力的保安部隊,令塔利班有翻身機會,原矢言結束戰爭的前總統奧巴馬,2009年被迫大舉增兵,一度在多區趕走塔利班,卻也不能持續,繼任的特朗普亦未能在任內落實抽身。
曾任駐阿富汗美軍指揮官顧問的馬爾卡西安認為,阿富汗戰爭最大教訓是改變一個國家需要很長時間,他認為日後再打這種仗,不應再大軍壓境,而是以較小規模低調出兵,長期在政治上或較可接受。
曾助陸軍制訂反叛亂作戰條令體系的退休中校納格爾,卻不同意縮規模打長命仗的說法,指美軍本應早可在阿富汗大獲全勝,只是喬治布殊政府為打伊拉克戰爭分散了資源,否則美軍早可擒殺阿蓋德領袖拉登、加速訓練阿富汗政府軍和阻塔利班翻身。
外交關係委員會資深研究員比德爾,則認為喬治布殊當時見塔利班勢弱拒絕談判,是一大錯:「打勝仗不是靠摧毀敵軍和佔領首都,而是把衝突前不可能達成的和解轉為可能。」
另一美軍指揮官前顧問舍曼不認同美軍打敗仗,指阿富汗戰爭主要是防止美國再受類似911的恐襲,在這角度是完全達到目標。
《紐約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