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水務署一直向外宣稱香港向廣東省購買東江水的價格為每立方米5.9元,但由於過去粵港之間的買水協議採用「統包總額」方式計算,即不論粵方實際向香港輸水多少,都需要支付協議訂明的款額。水務署提交立法會的文件顯示,東江水近三年實際供應均少於協議訂明的8.2億立方米,以致實際水價一直遠超每立方米5.9元。
2018至2020年的三年,東江水實際供水量每年僅為7.18億至8.02億立方米,香港實際買水開支由47.93億至48.21億元不等。以此推算,過去三年實際東江水價應為6至6.7元不等。經歷多年,港府去年才與廣東省政府簽署新形式協議,由2021至2023年,東江水供水協議改以「統包扣減」方式,按實際東江水取水量扣減水價。
水務署答覆議員質詢的文件亦顯示,過去兩年,政府水管的滲漏率約為15%。以此推算,即使不考慮本地處理東江水開支,單計水價,過去兩年便白白流失了14.44億元公帑。水務署表示,為了減少食水流失,全港的食水分配管網逐步建立「智管網」,目標是設立約2,400個監測區域。截至2020年年底,水務署已設立了約1,440個監測區域。
另外,水務署去年收到約二萬多宗與暫停例行抄讀水錶有關的水費查詢。因應武漢肺炎爆發,水務署去年2020年1月29日至3月1日、3月23日至5月3日以及7月20日至8月30日曾暫停例行抄讀水錶工作,以減少抄錶員外出社區,保持社交距離。例行抄讀水錶工作至去年8月31日才開始逐步恢復。
水務署承認,由於延後徵收一個或以上的用水周期,合併的水費單或會涵蓋兩至三個用水周期的水費,故金額會較正常只涵蓋一個用水周期的水費單為高。用戶有可能受疫情影響而改變用水習慣,例如多留在家中煮食,更加注重個人及家居衞生等,導致用水量及水費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