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三年前,本港發生一宗令人髮指的事,一對只得8歲及5歲的兄妹,被發現遭親父和繼母殘酷虐待,寒冬要睡地板、吃父母的殘羹剩飯充飢,被打罰企已屬等閒,更被當玩具拋上天花板撞頭,導致遍體鱗傷。天真可愛的妹妹遭虐待致死,兩名冷血父母卻不知悔改,受審時更將子女「魔童化」,稱他們瀨屎瀨尿不肯吃飯,除了講大話亦頑皮,昨在高院被陪審團一致裁定謀殺罪成,預計難逃判囚終身下場。本報訪問了夫婦的友人,原來兩人是透過交友程式搭上,友人難明他們為何能狠心下毒手,也無法理解生父為何會由說話陰聲細氣的人,變成兇殘暴戾的獸父。
審訊中三名被告,即女童Z及其胞兄X的生父、繼母及繼母的母親,不但未有為所犯的惡行懺悔,更一直將兩童說到難管難教像魔童。有熟識男被告(生父)及次被告(繼母)的朋友向本報透露二人由相識至案發的變化。
男被告有兩段婚姻,第一段是跟兩童的生母,兩人在中學時已認識,但兩人的感情狀態並不穩定。前妻早前在庭上形容,男被告不是脾氣暴躁之人,即使憤怒亦不會指罵他人。自從男被告由搬運貨物轉至從事文職後,兩人感情轉差,因男被告經常到內地工作,她曾被自稱是其「契家姐」的陌生女人騷擾,男被告更經常於晚上躲進廚房與女性通電話。
及後她和男被告分居並搬離單位,次被告則遷入。自此她沒再到單位探望X及Z。前夫以孩子不想見她為由拒絕她見子女,她更收到兒子錄音稱:「我唔想見你。」
原本跟兒子和次被告同住的祖母,曾在庭上說孫女Z討人喜歡,惟兒媳突然帶同Z及孫仔X搬走,自此她無法聯絡兒子。住在同一單住的胞弟則形容,兄長再婚後開始對子女失去耐性,他目擊兄長掌摑X致嘴角流血,兩兄弟因而口角,從此「冇傾過偈」。
男被告友人稱,男被告愛玩微信「附近的人」,因而認識第二任妻子(次被告),兩人同樣是失婚人士,「當時佢兩個都離咗婚,佢哋嘅仔女又讀同一間學校,咪一拍即合囉!」
其後友人與次被告在同一間個人護理店工作,開始稔熟。次被告的親女Y是她跟前夫所生,當年奉女成婚,惟前夫爛賭,在Y出生不久便離家,令她深受打擊。後來她跟男被告相戀再婚,形容是上天給她的禮物,不時炫耀「老公好錫我」,管接管送,慶幸找到好歸宿。
不過好友形容,次被告為人「巴渣」、脾氣暴躁,對丈夫亦毫不留情,常為小事大發雷霆,工作時會在客人離開後,向同事數臭客人。
次被告亦不時在同事面前大吐湊仔苦水,指養育三個小朋友開支很大,更指摘死者即Z「好曳」、「成日唔聽話」,曾罰她跪地10幾分鐘、扭耳仔,亦曾用拖鞋打Z及其兄X的手板,「佢話生嘅唔教,咪我嚟教囉」。同事勸她「唔需要咁嚴」,但她只拋下一句:「一時火遮眼之嘛。」
好友也接觸過Z,形容她精靈活潑。有時被告收工後接子女放學經過,總會入店內與同事玩一會,活潑的Z每次都會問她索糖果。但他們一家自從2017年8月搬屋後,甚少帶孩子到店內。之後友人再見Z和X時,兩兄妹變得木無表情,Z更顯得沉默寡言。
被告兩夫婦育有三名孩子,其中兩名非繼母所出,好友坦言,次被告明顯親疏有別,待Y如公主般「要乜有乜」,但對X和Z兩兄妹則另一種態度。出事前數天,好友在街上遇到次被告母親即第三被告,對方見她欲上前打招呼即扯住X走,她見X手腕對上有一道明顯瘀傷,X慌忙拉下手袖遮住。事後好友發短訊問次被告,次被告卻說:「佢俾門夾親呀!」沒料數日後驚聞Z被虐待至死的消息,她感到愕然和心痛。她形容男被告由斯文有禮、說話陰聲細氣的人,對於他變成兇殘暴戾、麻木不仁的獸父,感到驚訝。
另一名認識男被告10年的陳小姐透露,當年也是透過微信認識對方。陳在男被告再婚後在街上重遇,發現他身邊另一半換了次被告,「Z當時跟住男被告後面,我只係同佢(男被告)打咗個招呼,本身想問下近況,之後見到次被告眼神好惡」。她直言案件令他對男被告改觀,痛斥他「簡直係人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