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道政府不想疫情完結?(梁啟智)

難道政府不想疫情完結?(梁啟智)

千萬不要低估香港政府把好事變壞事的能力,這點港府認第二恐怕沒有誰可以認第一。打疫苗明明是好事,變成港府新防疫政策的施壓工具後,在許多市民心目中卻變成壞事了。本來經過一個月來的疫苗接種,隨着有親身經驗的市民越來越多,人際交往互相分享下可減輕市民之間對疫苗的遲疑。經港府出招後,打疫苗與否忽然成為社會對立的一個標識,日後說服市民接種疫苗恐怕將會事倍功半。

事先說明,我是支持接種有效疫苗的,我自己已打了兩針復必泰。為了保護自己和保護他人,在社會中建立群體免疫,讓社會早日恢復正常,是應該接種的。可是,我也理解接種疫苗這回事是絕對強迫不來。特別是現時許多市民對政府的信任度低無可低,還要施壓的話很多人只會越叫越走,這亦是人之常情。

翻查不同民意調查的數字,自從2019年以來,持續有約四成市民對政府和林鄭給予零分。即使某些淺藍的民意已隨時間慢慢轉回政府那邊,林鄭的平均評分亦已逐漸從最低位回升,但是這四成的「零分派」卻一直不為所動,拒絕重新接受政府。這點當然不能怪他們,政府確實在這兩年做了很多失信於民的事情。最起碼,7.21事件中警方的責任一日未查清,繼續質疑政府和市民修好的誠意則絕對合理。

防疫措施政治先行自毀公信

而在疫苗接種一事上,政府的公信力也好不到哪裏。在港府被四成人敵視的前提下,最合理的做法當然是讓外國的學術專業代為疫苗把關,轉個方法告訴市民:你不相信我沒所謂,但你可以相信學術專業的背書,我們只會跟他們的意見照做。可惜政府反其道而行之,在科興的結果尚未獲得專業學術期刊接納前便搶先批准應用。僅是這一役,已不知道在社會中增加了多少的疫苗質疑,讓市民感到政府不尊重科學,甚至是政治先行。

然後來到最新的防疫措施,同樣的問題變本加厲。要求食肆員工接種疫苗,表面上有其道理,畢竟他們每天接觸這麼多沒有戴口罩的陌生人。然而供港的疫苗有兩種:高於九成有效率的復必泰和只有五成有效率的科興。即使食肆員工都接種了科興,是否就能保障他們的安全,本身就是一個疑問。更重要的問題是,以色列的數據顯示接種復必泰後可以大減傳染別人的機會,科興卻沒有同等的研究結果。港府將兩者視為同等,只要接種任何一種就可以放寬食肆營業限制,這到底是抗疫還是播毒呢?

新防疫措施的另一問題,是意圖以疫苗限制市民出行選擇。誠然,外國也有不少地方正在探討以接種疫苗作為進入某些場地例如食肆的條件,但後面總有兩個原則:一是先確保所有人都可以選擇接種疫苗,二是強調由下而上而非政府訂下指標。

第一點背後的原則很簡單:公平。例如美國已經即將做到所有想打疫苗的人都可以打疫苗,那麼沒有打的人就是自願選擇,沒有被迫失去出行機會。在香港,抵港的復必泰還未到200萬劑,可供完成接種的人數還未到100萬。如果歐洲那邊斷貨,這個新防疫措施如何公平執行?事實上,政府一提出新措施,民間已立即指出30歲以下還未開始接種,政府也不建議孕婦接種。此時此刻以接種疫苗作為出行限制,不就是年齡和懷孕歧視嗎?

第二點背後的邏輯也很簡單:自由。資本主義社會,私人場所容許或不容許某些人進入,是他們的權利。只要不涉歧視受法例保護的群體,都是其自由。同一道理,假設接種疫苗的機會已變得普遍,商戶按他們的需要而拒絕沒有接種疫苗的顧客,就正如現在拒絕不戴口罩的顧客一樣,是他們的自由。現在政府卻硬要訂立規則,強迫店主如不選擇政府的方案便會有所犧牲,就變成是政府主動在民間製造矛盾和對立了。最麻煩的是,政府還要把使用安心出行也加進要求當中,不理會這個應用程式已為店家帶來很多困擾和社會矛盾。難道政府以為兩個矛盾加起來就會負負得正?

「民無信不立」,這句話已不知道說過多少遍。群體免疫要起碼有七成人有抗體才能做到,先不說科興的有效率比較低,就算全民改打復必泰但沒有大多數人接種的話還是會辦不到的。就在此時,客觀現實是有很多香港人不信任政府。正常的做法,當然是去重建這份信任。現在的做法,卻是輕視市民的不滿,以對抗鬥爭的思維施政,處處與市民為敵。這樣看來,到底政府本身想不想疫情完結的呢?

梁啟智

時事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