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爆排廢 海洋淪核堆填區

試爆排廢 海洋淪核堆填區

福島核廢水爭議反映了過去數十年海洋一直被當成核廢料棄置場,包括將其當成原子彈試爆場,又隨意傾倒含輻射廢料。有研究顯示,被傾倒受輻射污染廢料的海域附近,癌症發病率明顯地高。

「眼不見為乾淨」

自1946年美國在比堅尼環礁進行水下原子彈試爆,過後數十年多國在公海作逾250次核武測試,其中193次是法國在玻里尼西亞展開,42次則是美國分別在馬紹爾群島和中太平洋進行。

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指,在1946至1993年間,高達20萬噸廢物被棄置在海內,部份含高輻射,亦有多艘載有核彈的核潛艇沉沒海底。「無核未來基金會」的哈姆形容,「在『眼不見為乾淨』的原則下,傾倒核廢料成最簡單方法」,但強調長遠而言,「輻射會被周遭的海洋生物吸收,這些生物最終會被捕獲,並放在我們的碟子上」。

1993年簽訂的《倫敦傾廢公約》禁止以桶裝形式傾倒核廢料,但仍允許將受輻射污染的液體排放到海洋。不過,綠色和平法國分部生態學家羅素指出,法國北部海岸線輻射高,並非源自被棄置在海底的桶裝核廢料,而是海牙核燃料處理設施「每年合法排放至海內的3,300萬公升受輻射污染液體」。

歐洲議會早前有研究指,海牙周邊地區以及英格蘭塞拉菲爾德核電廠附近的癌症發病率明顯地高,雖尚未有明確證據表明兩者有關係,但「不能排除」這可能。

德國之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