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過去不時有市民查閱選民登記冊揭發種票事件,但政府昨提出「優化查冊」措施,只限傳媒、政黨及候選人查閱,而且名冊只會顯示選民姓名第一個字,聲稱要防止起底。香港記者協會批評政府藉保護私隱之名,箝制傳媒監察工作。有區議員擔心措施令種票惡化,「種幾多都冇王管」。
政府今日向立法會提交草案文件,提出三項查閱及編製選民登記冊建議,包括只限獲政府認可的傳媒機構、政黨及獲有效提名的候選人可查閱;遮蓋個人選民登記冊部份選民登記資料,不論登記名稱是英文或中文,只顯示個人選民姓名首個字;以及所有新選民登記均須提交住址證明。
工黨成員、荃灣區議員趙恩來指,以往每屆選舉他都會翻閱選民登記冊,留意有否「一屋多姓」情況,再填寫反對通知書,填寫表格需疑似種票人全名及主要住址,因此若登記冊只剩下選民部份姓名,「根本就舉報唔到,選舉事務處都唔會受理」,擔心種票情況惡化。
民主黨主席羅健熙認為,政府以防止起底為由收緊選舉登記冊資料,「我就唔覺過去透過選民登記冊起咗啲咩嘢出嚟」,批評政府聲言要完善選舉,「其實你哋係製造新嘅漏洞畀人去種票」。
記協主席楊健興指,去年法庭裁決時已肯定傳媒角色,認為有助監察選舉,容許傳媒機構查閱選民登記冊,然而是次修訂建議遮蓋部份選民資料,有違法庭裁決精神,「遮咗部份名係會影響到傳媒監察嘅能力」,對修訂感極度遺憾。他又指措施已限制可查閱登記冊人士,認為政府藉保護私隱之名,「箝制、限制傳媒嘅監察工作」。
林鄭月娥指上次選舉中有人認為用傳統紙本方式,包括核對選民登記冊及選票「唔係好穩妥」,草案將建議由今年的選委會界別分組選舉及立法會選舉開始使用電子選民登記冊,選民出示身份證明文件,票站人員用電子儀器核對和發票,不再用紙本和劃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