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閱黎智英回同事信,好像是第一次看見他筆跡,那行書運筆行氣,看出來是有功底的。難怪有次在台灣他陽明山家裏,跟張大春吃飯,張生跟我談寫書法之樂,黎生也聊得投入歡暢。
本來還相約原班人馬下次再談寫字之道,在想過與沒想到之間,一回頭,真的只能見字如晤。見字如會晤,在這裏意思是禁不住回想黎生過去今日;自十二歲來港為謀生存而忙,沒忘了自修英語,生存下來,也沒忘記生活之道──會品嚐書畫,即培養美學品味,有藝術的生活,也擁有生活的藝術。
黎生面對超級逆境,一副「也無風雨也無晴」的心態,除了堅實宗教信仰,藝術豐滿了精神力量,也會累積成讓人內心澄明淡定的養分。
黎生自述「生活一切安心,平靜,看書、念經和祈禱,是我每天的程序、每天做運動、吃得不錯、睡得好,心情除了想念家人時有點低落,都是愉快的,請同事放心。」
這顆定心丸,自平常心而觀之,則籠外之人莫非如此。光是安心、平靜,多少人越想安心越心難安,生活奢華之人,心境平靜才是買不到的奢侈品。看書,對,看書既解剖現實,又讓人遠離即時現實,敢問在外面又有幾人每天閱讀,珍惜跟古今最有智慧的人交流機會?
吃得不錯,睡得好,這不正是千千萬萬、有事沒事的人,平日用來互相問候,互相鼓勵的口頭語,一追再追生活最基本需要,但有多少人求之而不可得。
以上說來風涼,細想則帶蒼涼。自同理心而觀之,則黎生言行又何以致之。囚牢生涯,只要設身處地想,就是另一回事。那是給同事的定心丸,黎生內心少不免的起伏無人知。
蘇東坡在貧困貶謫之旅中,寫信給弟弟說,買不起羊肉,唯羊骨沒人要,煮熟後吸啜乃人間美食,並吩咐別讓政敵知道。如此豁達讓弟弟放心,怎麼看都帶自嘲嘲人。黎生之淡定,如得其情,亦悲歡交集:安心,我不知審判監禁他的人安心否,平靜否,更不知諸位高官吃得不錯之餘,晚上睡得可好。
別告訴他們除了想念家人,心情都是愉快的,恐防他們羨慕妒忌恨。黎生掛念家人,探望之時該想,無愧於有這樣的父親,其他人嘛,子女面對父親,亦不知幾人有此感覺。唯望黎生每天做運動,也包括情緒運動,堅強中有個軟弱的出口,這也是蘋果同事以至香港人能持續下去保重再保重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