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看到嘲笑別人年紀而取得優越的傢伙,用膚淺認知能力或者簡單得要死的方式指點世途,評個口沫橫飛。從不理解針對「老嘢」甚至「死老嘢」的笑點,前設必是閣下有幸吃了靈芝草長生不死。
流行歌當然是當下文化,時代變異,新陳代謝,平常得如花開花謝。偏偏這個城市有種人樂極賣弄青春常駐。純粹用自己「識同唔識」來評優劣,問題是你又識幾多?如果要談流行音樂,不同世代有不同聲音節奏,哪怕衫褲鞋襪也可改朝換代,但一句「我唔識」便否定別人存在,哀哉乎?突然想到年華老去的Madonna被惡意問到有新世代年輕歌手質疑她的競爭力,一代妖后氣定神閒回答:「誰都會老。」
老與不老不及廢與不廢嚴重。廢到最後仍是廢,老到最後是人生。難道天底下有人可以擁抱兩次16歲?在我青年時期,曾跟一位香港音樂雜誌先鋒前輩Sam Jor聊天,問到底音樂世界之宏大,如何去選擇音樂,他說連他終極一生也不可能把所有歌聽完,要去挑選為何不由經典聽起,流行樂就是不停演化,尋根是有趣事情,假如沒有前人撒種,那來後面的老樹。想了又想,我的「音樂里程」真箇是這樣開始的。
聽音樂主觀得像喝牛奶,有人認為營養價值卻又有人會嘔吐,甚至有專家說這是腦下垂松果體受性問題。無論如何不過是喜歡不喜歡,未聽過有人會說因為你是死老鬼所以不好聽不能聽,可惜這種事正於小城天天上演。沒人阻擋你飛揚青春美麗,但不用刻意詛咒前面出生的人,各有前因各處風景。
我確實在中年開始才真正懂法蘭仙納度拉,我才明白當年約翰連儂說的話,坂本龍一原來啟蒙者是山下達郎,到後來懂了貓王的反叛,也重看了占士甸電影,我追蹤了《北非諜影》的卡薩布蘭卡,於是再看了二次大戰紀錄片,直至我認識了越戰時的音樂,再去了解黑人解放運動的藍調與騷靈。
世界未有因誰停住運行,而你可以後生幾耐?
撰文:陳海琪
本欄逢周三刊出
廣播人。寫作人。電視節目主持人。一直相信:只有逆風而行,才知道飛翔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