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聞專題:留港分擔政治犯痛苦 陪伴師堅拒移民

港聞專題:留港分擔政治犯痛苦 
陪伴師堅拒移民

「我想留下來陪你生活,一起流點汗,再唱唱歌⋯⋯」一個月前,西貢區區議員陳嘉琳某夜在fb分享了台灣歌手張懸的《留下來陪你生活》。帖文提出一個問題:「留下來,一起生活,好嗎?」如果2019年盛夏曾有200萬人上街,一年後50,000人選擇離開香港。若你手上有一張單程機票,你又會不會為了城內的誰而留下?

記者:曾雪雯

區議員陳嘉琳:人在異鄉點講煲底見?

身為本地民主派區議員,與其談議席,更多街坊關心陳嘉琳的去留問題。早於2017年,陳嘉琳在德國碩士畢業時,已思考應否回港。那一年香港發生新界東北13+3案。眼見一批認識的港人被判入獄,陳嘉琳決定回港頂替空出的後援位。四年後,她從看不見的後援位置被推到區議會議席上。去與留,於她而言已不再是一個要回答問題,她的存在已是答案。「大原則冇變,由13+3同DQ 6收窄自由嘅走勢同𠵱家走向係一樣,只係程度分別。」

近月不同媒體爭相報道移民故事,她常不忿大部份報道只強調移民者的「犧牲」。她說不少囚友都有訂閱《蘋果日報》,奈何油墨寫的盡是讓人灰心的移民故事。「你喺出面可以揀食黃店,避開藍絲。佢喺入面冇得揀,仲要畀隔籬個個笑『你俾人利用咋,人哋移晒民啦』」。

過去一年多,陳嘉琳不時到監獄探「手足」,牆內牆外盡是孤獨。「你諗吓淨係講嗰批𠵱家受審或者等待受審嘅人,𠵱家暴動罪排到2023,然後嗰批手足家屬又喺一批人。我會覺得當你寫賣層樓移民嗰批人好辛苦,咁我完全諗唔明白個班人嘅犧牲係咩?就係因為佢做咗奴隸好多年,賣咗層樓,俾人呃咗咁耐?咁呢個係一個《警訊》故事。」她語調一轉說,「點解我哋唔可以為其他人行多一步?」

她想留在香港,等待政治犯出獄。「留低就係為了等佢哋出嚟,要有一班人留低分擔佢哋痛苦,呢個先係共同體。」

陳嘉琳畢業於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她常說老師教的是如何在黑暗中尋找鬆動的空間。有在囚嶺南師兄託她把文研教授羅永生的舊專訪寄入監獄,「文入面有個分題,『離開留下 都是難民』,你唔認清呢個現實,永遠都唔會改變」。她曾在台灣、德國留學,認為在國外贏得「Insider」的認可從來是件難事。「無論喺邊個地方保持自己係最難,你如何喺另一個地方堅持自己?又如何大大聲講我哋喺煲底見?呢個係我一直好想問嘅問題⋯⋯可能移民唔係一個問題,但如果你冇諗過,一係呃自己,一係呃緊人。你完全無自己政治分析個問題。」

然而如何面對2021年的香港並不容易。西貢街坊主動希望寫信予在囚人士,陳嘉琳在西貢議員辦事處舉辦工作坊。她請來獲釋的「手足」與寫信師到場分享。那時她提議不要只想像為寫信,而是全方位思考社會需要甚麼,後來有街坊提議,「不如叫陪伴師啦」。

"香港人陪伴香港人好少人講,冇人講咪我講囉"

最近西貢街坊辦讀書會、瑜伽班,又再邀請陳嘉琳出席。於是,她逢周三晚會在西貢大會堂學瑜伽,既照顧身心健康,亦是陪伴街坊。她形容大家亦知道對方不快樂,但同樣互相扶持。她認為世態越灰暗,互相問候和關心越顯重要,「同探監、寫信都係一樣,互相check對方狀態就係關心」。

「香港人陪伴香港人呢個概念好少人講,冇人講咪我講囉!」她說,2014年、2016年亦有人坐監,但關注度遠不及過去兩年。陪伴區議員的街坊也是陪伴師,「如果佢到呢一刻都留喺香港,拖到最後一刻都唔捨得走嘅人其實都係咁諗嘅」。

訪問當日,陳嘉琳左手手臂多了一個紋身,傷口仍在結痂。她說身上每一個紋身記錄了人生不同階段,新紋身隱藏着獅子山、洋紫荊與留白的口號。「獅子山一直都想紋,覺得有啲landscape想記住。」她說當人對一個地方有情感投射,每每容易諗起山。某年中秋,她與朱凱廸、岑敖暉等人登山賞月,那夜山上還有無數香港人。「呢啲moment係好開心,令我哋可以繼續同行。」

途人或者不記得她曾在山上,但她記得自己下山時,曾為無數同路人打氣,笑着哄騙他們登頂在即。那些溫暖與快樂讓她能面對未來,「我唔係叫大家一齊送死,但如果大家選擇留低,我會喺度」。

■陳嘉琳身上每一個紋身,記錄了不同的人生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