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制藉機上位的算盤打不響(林海)

建制藉機上位的算盤打不響(林海)

自今年兩會全國人大公佈「完善」香港政治制度的決定之後,民主力量被徹底排除在香港政治架構之外的形勢已十分明顯;泛民立會總辭後,在來屆行新規則的「新時代」議會連能否取得提名出選都成問題,預料不少泛民中人將傾向不再參與這受辱的無意義遊戲,而在區議會,近來亦有多位民主陣營的議員以各種理由請辭,30多年的議會民主路,無疑是走到了盡頭。

民主派缺席立法會後,淡出區議會也只是時間問題。面對突如其來的大量議席空缺,建制政黨摩拳擦掌、躍躍欲試,明顯想乘機爭奪泛民留下的議會空間,為自己及背後利益集團吃政治免費餐增加更多籌碼。當然,他們爭取的對象並非廣大香港市民,畢竟「新時代」議會,市民有票等於無票,甚至連投白票的自由也可能快將消失。他們積極討好的對象,乃掌握了選委會和資格審查委員會的黨中央也。

因此,洋文流利者如新民黨的葉劉,便積極開拓「國際戰線」,頻繁在諸如BBC等外媒亮相及發推特帖文,為黨國在港、在疆的政策保駕護航,充當起「港版華大媽」藉以表忠。從民主陣營「起義」歸附如湯家驊者,則積極闡述「溫和民主派」在新架構下的空間,為其民主思路一類政團進入議會充當「扮民主派」政治花瓶鋪路,同時也製造可分化民主陣營的偽命題。

作為傳統建制中堅的民建聯也不甘人後,除了一貫的表忠護主姿態外,最近更高調開辦了「政道——治政理念研習課程」,請了梁振英、邵善波、強世功、劉兆佳、譚惠珠等人講學授徒,聲言要為新時代香港貢獻政治人才。光瞧這講師名單,真是「粒粒皆星」,清一色親共派,半個稍為客觀中立的學者也沒有。而且單是課程名稱已盡顯「政治正確」,「治政理念」四字總教人想起那本新時代小紅書《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緊隨其後的研習一詞更是畫龍點睛;在新時代香港談「治政理念」,當然是要研「習」了,還能讀甚麼其他書嗎?這短短十字的課程名盡顯了民建聯的「看齊意識」,說明了在當下香港講政治,誰才是一錘定音的老大哥。

中共嫡系主導權力重構

本地建制派個個積極爭上位,老一輩希望提攜後輩壯大己方勢力,年輕一輩則希望像名不見經傳的民建聯張進樂一樣,站對政治隊即以29歲之齡出任民政局政助一職,每月穩賺至少八萬元高薪。然而,藉此時機力圖擴展政治分贓版圖的可不只有建制「本土派」。背景神秘、以港漂及海歸為骨幹的紫荊黨顯然對參選議會以獲得政治資本展現濃厚興趣。至於以中聯辦為代表的中共港事官僚集團,更擺明想要主導香港的政經利益分配。近月來,旗下的《文匯》《大公》等喉舌不時藉故攻擊港府及建制「本土派」,沙嶺殯葬城爭議即為最新的一例。加上諸如田飛龍此等喉舌「學者」,先是提出「忠誠廢物論」,昨又在訪問中指摘香港建制派內有「兩面派」,「同時拿國家和西方利益,卻不願在政治鬥爭關鍵時刻挺身而出」。顯而易見,在中共港事官僚集團中,起碼有一部份人對本地建制相當厭惡,並希望在當下的權力重構過程中削弱對方,令自己的主導地位更為鞏固。

種種迹象顯示,香港政治架構內的鬥爭,已因為泛民被排擠出架構外,而從過往的泛民對建制慢慢變成「本土建制」對「中共流官」;而泛民對建制的舊有鬥爭則會完全處於政治架構外,當下的體現即是掌權者對無權者的各種打壓。建制「本土派」固然希望透過上述等表忠方式保持、擴大其影響力和政經利益,天真者甚至會有哪天可以代林鄭執政治港的幻想。但殘酷的現實則是不論他們如何表忠、姿態如何低賤,在當下中共的集權大勢下,也只能充當吶喊助威的嘍囉角色。而在中共加強對港直接控制、將政經利益回歸中央的時候,也不要寄望建制「本土派」會因利益受損而有所反彈。畢竟他們長年卑躬屈膝,脊椎早已無存,縱使心或有不甘,也斷不敢逆旨行事,中共官員不能對抗,只求壓倒其他本地建制以盡量留有一些利益。在這樣本地建制被弱化、爭相表忠以求存,中共嫡系勢力大肆擴張的大環境之下,香港政治加速向黨國看齊,斷無懸念。

林海

傳媒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