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突然收到一個小包裹,包裹上面貼着澳洲的郵票。人大了,真的很久沒有收到這樣的驚喜小禮物,馬上打開,小盒上印着移民澳洲的朋友的手作首飾品牌,再看附上的小名片,卻是寫上剛剛移民英國的朋友的名字。
一時間被這份驚喜的禮物弄得一頭霧水,究竟這份禮物,是移民了去英國的朋友送來,還是移民了去澳洲的朋友寄來?馬上把禮物拍照傳給朋友查問,最終發現,原來是英國的朋友,託澳洲的朋友親手做了一對手工耳環寄到台灣給我!謎團終於解開,手心捧着這份有溫度的禮物,心情頓然覺得有點複雜。
最近這幾年香港的移民潮,好像把朋友們分散到世界不同的角落,現在無論是我的facebook或手機聊天群組,朋友們都變成好像聯合國,台灣、日本、澳洲、加拿大、英國統統都有,朋友間如果要再聚,都像變得遙遙無期,除了只可以在視像中碰面,也不知道還有沒有真正見面「齊腳」重聚的一天。
大家都深深感受到,從前在香港的朋友圈各散東西後,重聚已經很難,不像以前在香港那樣「得閒飲茶」的隨意,現在連送一份禮物也要這樣轉折,但換來就是一份精心安排的心意,人與人之間的地理距離遠了,但原來彼此的心,反而都願意付出更多去維繫。
最近陸續有香港的朋友移民到世界各地,由於在香港還有四人限聚令,所以一家人離開香港的時候,都沒有辦法辦大型的歡送會。
聽聞香港有不少快要移民的家庭,現在會改在戶外草地、公園等舉辦類似「流水式」的歡送會,就是大家約定一天,主人家整個下午都會待在那片草地上,然後朋友、小孩就不定時地輪流來跟主人家見面和道別,希望可以讓大人和小孩有機會在離開香港前碰面,沒法與朋友一一道別,在疫症下就生出了這種可能是香港人獨有的流水式歡送會!
最近在facebook上也收到了一個很有趣的群組邀請我按讚,原來是我們從前在香港的同學家長,有三個比較熟稔的家庭, 近年分別移民到加拿大、澳洲和英國,那三個媽媽份屬友好,她們都很懷念從前在香港常常聚在一起談子女、談煮飯、談學校的美好時光。
現在分隔三地,三位媽媽就組織了一個facebook群組,讓她們有一個平台分享各自的煮餸心得。移民外國後的生活變得簡單,尤其疫症下一家人起居飲食都得自理,常常是媽媽「一日煮足三餐」,很少外食,所以她們就在群組內交流煮餸心得,免得大家移民後一下子要變成全職「煮婦」時發慌。
香港人,無論到哪裏生活,就是有這種能屈能伸的本能和耐力,頭腦轉得快,靈活變通。移民後,彷彿放低了從前在香港急速不能停下來的步伐,離開了熟悉的朋友和家人,反而讓人更重視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情感也變得更敏感,尤其是很多朋友都是一下子移民到自己從來未踏足過的陌生國家,可能突然變得一個親人和朋友都沒有,那份心靈上尋求安穩和依靠的渴望,彷彿都令我們變成一個更有愛的異鄉人。
Cass(King Kong 媽媽)
80後土生土長香港人,三個小男生的媽媽, 2017年舉家移民台灣, 重新出發,在台灣經營着四家餐廳。 著有《King Kong全職爸媽大作戰》和《移民台灣大作戰》兩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