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數據顯示有效率低於歐美研發疫苗的科興「克爾來福」滅活疫苗,去年下半年在巴西進行三期臨床試驗公佈最終研究結果,其整體有效率和對需就醫病例的保護效力經修正後分別為50.7%和83.7%,並發現接種兩劑疫苗的間距延長可將整體保護率提升至62.3%,最理想的間隔是28天。醫院藥劑師學會會長崔俊明則認為,單憑實驗室的結果不足以證明科興疫苗能夠對付變異病毒株,市民應只相信已發表醫學期刊的臨床實證。
北京科興中維去年7月起在巴西、智利、印尼和土耳其四國開展疫苗三期臨床研究,合計達2.5萬人參與。其中迄今已逾35.3萬人染疫身亡、死亡病例僅次美國為全球第二多的國家巴西,共有12,396人參與。與科興合作在當地生產疫苗的巴西聖保羅州布坦坦研究所,前日公佈三期臨床試驗的最終研究結果,將疫苗對包括不需就醫輕症病例在內的整體保護效力從今年1月初公佈的50.38%修正為50.7%,對有明顯症狀且需就醫病例的保護效力則從78%修正為83.7%。
有關研究結果已提交給醫學雜誌《刺針》等待同行評審。報告亦首度披露,獲45名參與者提供接種疫苗前和後的血清樣本,經過血清轉移後,能對三種巴西變異病毒株產生效用,其中32人(71.1%)對B.1.1.28病毒株有中和作用,31人(68.9%)對P1病毒株有中和作用,36人(80%)對P2病毒株有中和作用,惟沒提及抗體的水平及預計維持時間。
惟崔俊明對本報稱,血清轉移是指把血清樣本與「偽造」(pseudovirus)武肺病毒放在一起,了解血清能否產生抗體。由於是實驗室環境進行,並非實際注射入人體後測試,故此單憑結果不能斷定其對變異病毒株有效。他又指科興使用的滅活疫苗技術是把完整的死病毒注射人體,本身包含了多種病毒蛋白,而非像歐美的mRNA(信使核糖核酸)疫苗般只針對刺突蛋白,即使其血清對變異病毒株有反應,也不等於能產生足夠「殺毒」的中和抗體,「而且科興疫苗刺激(免疫系統)T細胞嘅能力很弱,所以其整體有效率才這麼低。」他強調市民應只相信已發表醫學期刊的臨床實證。
香港大學感染及傳染病中心總監何栢良稱,報告中對病毒種類的資料欠奉,難以得知疫苗對巴西變種病毒的有效率、抗體水平等資料。
感染及傳染病專科醫生曾祈殷亦指,由於科學上未有一致的血清轉移測試做法,加上研究沒有披露中和抗體水平,暫難定奪科興疫苗是否適合未來抗疫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