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懼症●花蕊似瞳孔「似黑洞吸人入去」

恐懼症●花蕊似瞳孔「似黑洞吸人入去」

今年27歲的Alice Yuen在幼稚園任職教師四年,三年前結婚,育有一仔一女,分別9個月大和3歲。為了照顧孩子索性辭職成為全職家庭主婦。她由小學開始怕花,但確實的恐懼原因一直不明,我請她嘗試回想,她努力想了想說:「好奇怪,童年時真的沒有對花產生過甚麼壞印象。」花是日常生活中經常遇到的物品,對花的恐懼她一直沒有太在意,例如小學時的常識書,會請家姐幫手用便條紙遮着所有花的圖片;學校母親節派康乃馨,Alice例牌不要;學校要求種植綠豆芽,Alice覺得發芽過程十分惡心,就把花苗丟棄,最後冇功課交。

訪問當日記者特意穿上碎花上衣,Alice一點也不怕,更笑說:「花紋我不怕,因為是假的,但見到真的花就絕對不行。」我詳細看了看她家的裝飾,確實沒有一點花的痕迹,極其量找到了一件屬於BB的碎花衣服和Alice身上的碎花長裙。她身邊的家人、朋友、同事都知道她怕花,出席朋友畢業禮,花束要收起才可以和Alice合照,老公更加不用說,求婚連花也不用準備,這樣聽起來,Alice怕花的最大得益者,豈不是她的老公?「洗菜時見到有菜花也不可以,本身好喜歡吃皇帝菜,試過見到有一大朵菜花,從此不敢吃了。拿蒜頭和乾葱頭,還有洗菜我都要戴手套,還要用長鉗夾起蒜頭,叫老公揀一些沒發芽的我才會用,所以在老公立場,可能覺得仲麻煩過送花。」

母親喪禮獻玫瑰 內疚快手放下

向日葵和百合是她最怕的花,看到會心跳加速,不自覺地抓掌心,她形容向日葵和百合花中的花蕊,即黑色的部份,就像黑洞一樣,像會把她吸入去。「好似我個仔已經爬到梳化邊,就快跌落地那刻的感覺一樣,見到花我個心好似會跳出來。」我問她遇過最深刻的一次經歷,她與我分享媽媽喪禮,「因為我媽媽很喜歡花,她的喪禮也是用花作主題,最後每人獻一朵白玫瑰給她,我當下覺得好害怕,只想快手放下便算,這個心態好糟糕,我都內疚為何會這樣想,但我也不知如何解決。」

怕花對她來說,本來不一定是需要克服的事,反正也已經怕了10多年,但令她萌生嘗試克服的念頭,是因為她3歲的大女。由於大女參加了「一人一花種植計劃」,Alice擔心因為自己怕花,剝削了孩子親近大自然的權利,「我不敢和他們去親子農莊,連花園都好少行。其實我都覺得薰衣草花田好靚,如果我有日不怕,可以行入去和小朋友一起合照,那就好了。」

既然有想克服的心態,我藉着訪問,邀請了催眠治療師盧梓冠(Kenji)與Alice見面,嘗試尋找她恐懼花卉的源頭,看看能否為她解開心結。這是我首次現場接觸催眠治療,過程大約1小時,Kenji先向Alice了解有關她怕花的經歷,慢慢引導出Alice怕花是因為擔心花會靠近自己,甚至觸碰自己,Kenji向記者表示:「在這個位置,我已經假設了一點,有可能是Alice童年時害怕有些東西會碰到她或接近她,所以形成了她抗拒被接近的情況。」Kenji着Alice繼續放鬆,發現她最怕花中間黑色的部份,是因為那部份令她聯想到瞳孔,事實上Alice害怕被人凝視,而不是純粹害怕花的形態。到底是甚麼原因令她怕被觸碰和凝視?Alice吸一口氣說:「可能是細個時,好怕被男親戚摸,坐車時他會抱着我,我不喜歡他碰到我,但我又不知道該如何開口。我本覺得只是一件小事,沒有跟別人說過,不知為何現在會聯想到出來。」Kenji再請Alice合上雙眼,引導她說出當時情況,「一開始我們未必敢向親戚講不喜歡,但你已經長大了,已經有能力告知他。我們長大後,可以表達自己想表達的事,幫助以前的自己,我們已經有足夠能力推開他們。」Kenji說。

Kenji指Alice的情況未必界定為恐懼症,因為怕花,暫時在日常生活中未構成重大影響,「那日被叔叔摸或者攬,可能第二日她要回校種綠豆,所以把這個難受的感覺投射到花上,其實我們好難再去找兩者關聯,我們知道是這個陰影和花有關聯,這樣就足夠了。」最後Alice也神奇地指,講出來之後,發現自己真的有能力,可以推開一些不喜歡的事,「沒之前覺得花是如此有威脅了。」

訪問當天,我們請Alice到花園走一趟,不消5分鐘她已大叫救命。

Alice把花朵中間黑色的部份聯想成人的瞳孔,事實上她是害怕被人注視。

催眠治療師盧梓冠(Kenji)指,當日治療效果喜出望外。

Alice平日煮餸要用長鉗把蔬菜夾起,因為自己很怕接觸到菜花和發芽的蒜頭。

當日我們請Alice看一看身邊的花朵,拍下照片半秒後她已經彈開九丈遠。

藉着訪問,我們邀請了催眠治療師Kenji (右)與Alice見面。

Alice最怕花蕊很大的花,相反滿天星那些比較小的花束,她相對沒那麼恐懼。

記者訪問當天故意穿上碎花上衣,豈料Alice指自己不害怕花紋。

除了菜花,發了芽的蒜頭或乾葱, Alice亦完全接受不了。

專家說:刻意逃避 容易忽視危機

驚是一種與生俱來的情緒,警示我們遠離傷害,例如當我們見到蛇、獅子老虎會害怕,見到一輛正高速衝過來的車一樣會害怕,刻意隱藏或逃避這種情緒,反而會令自己忽視危機。根據美國精神醫學學會出版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指,當人突然對某樣物件感到恐懼持續6個月,並且出現心跳加速、手震等生理反應、就有可能患上恐懼症,但要確實患病要臨床斷症,還要由專家判斷,臨床心理學家吳桂生博士指,最大的判斷因素是視乎這種害怕的情緒會否影響日常生活。

記者:劉芷晞

攝影:伍永健、許先煜、張洛晞、蕭志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