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強研跨北冰洋  拓新貿易命脈

列強研跨北冰洋  拓新貿易命脈

北極天氣寒冷,大部份地方被冰雪覆蓋,過往一直缺乏適合條件讓人類居住和發展。但隨着全球暖化,冰雪量逐漸減少,世界列強開始覬覦這片土地上的資源和潛在的商機,成為大國角力的新戰線。

氣候變化帶來最大的意外收穫,可謂幫助開拓北極圈海運航線,降低全球運輸成本。多國正研究開拓穿過北冰洋中心的「跨北極航線」,此線的航行時間不但比俄羅斯掌控的「北方海路」再少一至兩天,還能擺脫俄羅斯的影響力,有力成為比蘇彝士和巴拿馬運河更重要的環球貿易命脈。

除了關乎未來貿易,北極圈資源也十分豐富,石油和天然氣蘊藏量估計也分別為全球開採總量的13%和30%,有「第二個中東」之稱,另有大量黃金和稀土等珍貴的戰略礦物,相信若冰雪量減少,就能更容易地開採和運送。

中國自定「近北極」搞冰上絲路

另外,海底光纖佔了全球逾90%的數據流量,有需要再開拓更高效的網絡。冰量較少的北極圈或可讓光纖電纜貫穿北冰洋海底,降低鋪設網絡的成本;當地寒冷的天氣亦有利建設數據中心,減省冷卻設備。因此,列國近年都積極地在北極圈延伸,確保將來能分一杯羹。

目前最關注北極權益的國家,包括地緣關係密切的八個「北極理事會」成員國,當中俄羅斯軍隊坐擁逾50艘破冰船和強大的雪地步兵團,又有國土覆蓋逾半在北極圈內,被視為最強的極地軍事力量。丹麥、挪威、美國和加拿大近年也增撥資源,提防俄羅斯在極地擴張。

此外,中國即使不是北極理事會成員國,也定義自己為「近北極」國家,積極參與北極事務,目標之一是拓展「冰上絲綢之路」。印度則解釋北極、季後風和喜馬拉雅生態系統有密切關係,草擬了一系列北極政策。

英國《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