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懼症●腐爛水果成陰影「和屎沒分別」

恐懼症●腐爛水果成陰影「和屎沒分別」

水果,在很多人眼中是香甜可口的食物,但世界上有一群人完全不吃水果,就連看到、嗅到也會退避三舍,這現象稱為「水果恐懼症」。

大學生Carman小二起便沒有再吃水果。她憶述小時候跟家人到街市,經過水果店見到遍地水果殘渣──果葉、果皮還有腐爛了的水果,令她不想再吃水果。水果軟綿綿的質感,會令她聯想到水果掉在地上爆開,果肉和果汁撒滿一地的畫面,感覺很惡心、很恐怖。每當和水果近距離接觸,她會馬上閉氣,十秒內逃離現場。

父母曾經千方百計培養Carmen吃水果的習慣,如果不吃飯後果便不准離開餐桌,她便由晚上7時坐至10時,碗裏的水果都氧化了,依然不為所動。有一次學校舉辦水果日,Carmen哀求父母替她請假不果,惟有戴上口罩拿着一袋蘋果勉為其難上學,捱到放學甫踏出校門便把水果丟棄,「對我來講水果同屎冇分別,你冇理由叫我吃屎吧?」

心理學家:不處理可致情緒病

臨床心理學家趙思雅指,見到或聞到水果已感害怕想迴避,已算是恐懼症的症狀,是焦慮症的一種。患者會將恐懼和一些不良經歷連結,令他們對特定物品或情景產生不合乎比例的焦慮。趙思雅提醒,恐懼症如不處理,可能令情緒越來越緊張,引發其他焦慮症,增加患上其他情緒病的機會。

至於21歲的Chris則自3歲起不再吃水果,最怕橙、西柚等帶有濃烈酸甜味的柑橘類水果,「咬落去好多汁⋯⋯吃完整個口腔會充滿殘存味道,揮之不去,我很討厭那種味道。」兒時家人在客廳吃橙,Chris會躲進房間,更要求家人刷完牙才跟他說話。長大後,他明白不可永遠要別人遷就自己,漸漸不再那麼抗拒水果,甚至開始進食某些水果如香蕉。有次朋友買了芒果蛋糕為他慶祝生日,他也沒有太介懷,撥開芒果只吃蛋糕。Chris指他對水果不至於恐懼,會努力和水果共存,日常生活也沒引起太大不便。

抗拒果核 暴露療法循序漸進

22歲的淇淇討厭水果的主因是認為水果醜陋,尤其是有核的水果,「就像煮得不好看的食物,不會引起食慾。」偏偏淇淇十分愛美,幾年前因皮膚問題看醫生,醫生說多吃水果皮膚才會變好,於是她鼓起勇氣嘗試吃水果,蘋果、橙、士多啤梨等她眼中不太醜的水果都能吃,但奇異果、荔枝等有毛、有果核、帶蒂的水果則非常抗拒。記者問:「若吃榴槤皮膚會變靚,你會吃嗎?」淇淇想也不想便說:「屎都吃!」

所謂心病還需心藥醫,精神科專科醫生張漢奇指要治療恐懼症,除了藥物治療如常見的血清素再回收調節劑,暴露療法也是能循序漸進減低恐懼的常用方案。例如,醫生會在安全環境下讓患者嘗試幻想水果,再嘗試看水果的照片,之後再進一步觸摸水果。此方法希望讓患者長時間暴露在與恐懼物品相關的事物中,再逐漸接近真實所懼怕的事物,從而漸漸消除恐懼。

Carman形容水果軟綿綿的質感會令她聯想到它們掉在地上爆開的情景,令她覺得好恐怖。 

Carmen小時候經過水果店,被地上水果殘渣的腐爛味道嚇怕,因此小二起便不再吃水果。

由幻想到接觸,張醫生指暴露療法可讓患者循序漸進地減低恐懼。

臨床心理學家趙思雅指,見到或聞到水果感害怕想迴避,已是恐懼症的症狀。

Chris最怕橙、西柚等有濃烈酸甜味的水果。

淇淇不吃水果,因水果長得不好看。

恐懼症如不處理,可能引發其他焦慮和情緒病。

淇淇非常抗拒有蒂的水果。

有毛有核的水果因「醜陋」而被人討厭。

精神科專科醫生張漢奇

採訪:許京妮

攝影:魏沛賢、尹彥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