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政府無視對生態的破壞,力排眾議強推造價數千億元的「明日大嶼」。香港戶外生態教育協會調查發現,大嶼山多處的昆蟲物種非常豐富,當中三個物種很可能是在本港首次錄得,包括一種或是全球首次發現的飛蛾。有環保團體警告明日大嶼或對昆蟲物種趕盡殺絕,促政府應首先發展棕地。
香港戶外生態教育協會去年主辦「大嶼社區昆蟲及無脊椎類大搜查」活動,由公帑資助,邀請公眾及學生在東涌、梅窩、大澳等地區搜集昆蟲資料,共收集近11,943個觀察紀錄,約四成紀錄達研究級別,當中錄得超過710個不同物種。
其中有參與調查人士在東涌記錄到罕見飛蛾,港大生物科學學院博士研究生蘇英健引述在港研究飛蛾20多年的「飛蛾專家」Roger Kendrick表示,現階段無法將其與任何已發現的物種匹配,但現時只有一個紀錄,仍需採集更多樣本以進行分析,才能確定是否全球首例。
調查亦發現兩種未曾在港發現的昆蟲,包括在梅窩發現的蜂種,以及在東涌發現的蟑螂。協會創辦人及保育總監沈鼎榮指,香港文獻暫時未有這兩種昆蟲資訊,兩種物種亦有待專家分析,才能確定牠們在本港的繁殖情況。
沈鼎榮續稱,協會職責是提高市民對生態保育的認知,對明日大嶼「沒有正反兩面立場」,但指政府的「可持續大嶼辦事處」只將貝澳、水口等地區列入重點保育區域,梅窩暫未包括在內,人工島及相關交通配套或會接近梅窩,擔心工程將影響該處生態環境,呼籲政府發展明日大嶼前應更審慎進行前期評估。
綠惜地球總幹事劉祉鋒批評政府屢不聽取環保團體及市民意見,指填海對生態的影響屬永久性,故絕不接受大規模填海工程,改變棲息地的模樣或對珍貴昆蟲物種趕盡殺絕,促政府保育新發現的稀有昆蟲物種,並擱置明日大嶼計劃,運用《收回土地條例》首先收回及發展棕地。
有指明日大嶼涉及的交椅洲填海工程研究,在獲得立法會撥款5.5億元後,正進行招標工作,預計今年6月可批出顧問合約,政府亦會在研究期間會進行兩次公眾諮詢,首次預計最快明年下半年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