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軍事壓力升溫,上周解放軍航母遼寧號編隊通過日本和台灣周邊海域,被形容為「兵臨城下」;另一邊廂,美軍航母羅斯福號從馬六甲海峽北上,是2021年第三次進入南海,雙方遙遙相峙。即將卸任的美軍印太司令戴維森上將在美國參議院軍事委員會答詢時警告,北京可能在2027年之前侵台;基辛格傳記的作者、史丹福大學史學家弗格森亦於彭博社撰文〈台海危機將是美利堅帝國的終結〉,聲言「得台灣者得天下」,擔心北京不得台灣必不干休。
美國政策界對於台海軍事風險的評估明顯正在上修,然而台灣社會卻展示出「麋鹿興於左而目不瞬」的戰略定力,無論民間或官方,對此發展皆無強烈反應。何以致之?
一、「狼來了」。台灣自從1996年首屆總統直選前開始,每當有總統選舉或重大事件,共軍便在海峽舉行大型軍事演習,自2016年以來尤多有軍機舉行「繞台巡航」訓練,並進入台灣的防空識別區。台灣則被描繪成風雨飄搖之中、危急存亡之秋,已經數十年了。《左傳》有云,凡事「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長年下來,解放軍軍事動作的新聞性和威懾力自然皆呈邊際效應遞減。
二、「中共轉移壓力說」。台灣政策界有一種說法是,在中共官方論述「兩個一百年」施政時間表中,對於兩岸統一設定的時間表並非2021中共建黨百年,而是完成所謂「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2049建政百年。
既如此,實際上北京於可見未來,對於武力促統其實興趣缺缺。對此,去年5月蔡英文二次就任台灣總統時,按常理中共會積極干預,然而解放軍鷹派代表人物之一、著有《超限戰》的喬良將軍,反倒特地撰文〈台灣問題攸關國運不可輕率急進〉,警示小不忍則亂大謀,呼籲現階段不可輕啟戰端。
把這分析往前推一步,台灣更多判斷大陸軍事演習的肌肉展示,是為了讓內部民族主義情緒「紓壓」。而壓力既得漸進紓緩,自然也就毋須大肆「爆發」。簡單說,之所以從事演習,正是因為「無意」真打。
不少台灣觀察家會指向北京的短期外交需求來做補充參考:2022年北京冬季奧運在即,中共此時理應會與各國為善,以營造四夷賓服、萬國來朝的中國崛起景象,因此此時絕非動武時機。
這解釋充份嗎?不夠充份。因為北京冬奧在即至今並未妨礙中共的戰狼外交越演越烈。結構現實主義國際關係理論稱,戰略平衡的重點是實力而非意圖。所以要解釋台灣社會對於軍演的冷感,需要再加上下述考量。
三、國際局勢。中美戰略競逐局勢已成,目前難見緩解契機。先往小裏看,北京、台北和華盛頓的戰略三角關係中,中美關係越佳,則台灣越擔心走向「中美共治台海」局面。相對的,每當中美關係越差,作為第一島鏈核心以及中國東南沿海咽喉的台灣,對美國的戰略地位便益加不可或缺,美國對台灣安全保障的可信度也就提高。以此觀之,只要中美關係不佳,中共軍演越烈,美國挺台也就越發騎虎難下,台灣人反而覺得安全。
再將視角拉寬廣一點,美國正在展示近年少見的拉團結夥能力,而隱隱然意在抗中的四方安全對話(The Quad)亦正在逐步實質擴大「全球化」。在美澳日印四發起國的基礎上,近來英國提出申請加盟,德國和日本簽署軍事情報合作協定,法國亦剛剛於孟加拉灣參加相當於「The Quad Plus One」的法美澳日印五國聯合海軍演習。既然中美關係不睦而且兩岸亦不睦,則西方社群的跨區域連結性和凝聚力越增,台灣社會對自身安全便越添三分信心。
綜上所述,台灣社會眼中中共軍事威懾力日減,北京提出的時間表亦使外界下修對它的實際動武意願評估,再加上美國新政府高舉「價值觀外交」,國際自由民主政體的連結加強,對於中共軍事冒險主義的嚇阻力也是日增。無怪乎台灣社會更加自信,更加願意大力支持國際「奶茶聯盟」等價值觀相近的自由社會。
宋文笛
澳洲國立大學亞太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