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上市的網絡巨頭阿里巴巴接到中國當局182.28億元巨額罰單後,沒有辯解沒有上訴,而是發表聲明表示「誠懇接受,堅決服從」,跪得乾脆利落。是中共官媒或海外喉舌所謂「當局掌握充份證據,裁決毫無爭議」,還是阿里集團或馬雲認罰換無罪平安?真相不會公開,但似乎令人聽到二度被拘捕的另一企業家孫大午的哀鳴:「我可以成功,但不會有好下場。」尤可悲的是,香港的黃店乃至大型企業,也正步上這條路,阿布泰國生活百貨被執法只是序幕。
中國當局對阿里巴巴的處罰,表面看來有理有據。畢竟,西方國家一樣有反壟斷法例及執法行動,Microsoft、Google等都曾收過巨額罰單。從當局披露的調查結果看,阿里的確有些經營手法涉嫌壟斷市場牟利,而182.28億元罰款相當於集團2019年營業額4%,相對於《反壟斷法》規定罰款幅度為1%至10%,處罰還不算重判。
問題在於,馬雲去年10月在公開論壇上炮轟中國金融監管制度後,從螞蟻金服上市被煞停,到阿里接受違反《反壟斷法》調查及處罰,當局打出了一套組合拳,時序上有馬雲因言惹禍之嫌,阿里表示「心懷感恩,也同時心存敬畏」,同樣令人質疑,《反壟斷法》只是當局懲罰馬雲、阿里巴巴的工具之一,也令人擔心阿里能否一跪脫困境。
堪為比照的是,河北民營企業大午集團的命運。原定去年11月5日在香港、上海同日掛牌的螞蟻金服,在上市前夕被煞停,同月11日,大午集團創始人孫大午一家人和集團20多名高管被全副武裝的特警拘捕,迄今仍有25人被羈押。當局更派工作組進駐,聲稱接管企業,防止資金外逃。
當局強佔大午集團,藉口是大午集團與當地一家國營農場有土地糾紛,但「執法」的野蠻遠不是阿里巴巴所能比擬,也出乎孫大午意料。2003年5月,孫大午被指控非法集資而被捕。一開始,他拒不認罪,但因年逾八旬的父母受滋擾及擔心公司員工被拖累而認罪,被判囚三年、緩刑四年。他獲釋後接受媒體採訪時堅稱,自己是個乾淨的人,但不再追究是誰把他送進監獄,也相信不會再有人整他,「我實實在在地為老百姓幹事兒,誰整我誰倒楣,整我的人付出的代價更大」。
然而,被稱為良心企業家的孫大午也沒有低估中國政治的黑暗。他說:「我明白潛規則,不去適應,依然我行我素,我可以成功,但不會有好下場。」是的,孫大午成功了,網民形容:「一個大午集團一肩扛起當地人的醫療、教育、養老三駕馬車,把企業辦成了社會。」孫大午也失敗了,「二進宮」的表面理由是企業間土地糾紛,但實際上,他再次犯了與馬雲同樣的「罪」:批評中國的制度、把企業的服務做得比政府好。
由此可見,阿里面對的風險不只是未來三年自查合規的整改要求,更是隨時可能出現的選擇性執法。中國的通信、銀行、鐵路等行業,都是高度壟斷的,它們何曾適用《反壟斷法》?說到底,選擇性執法不是法治,而是政治迫害,但這正是中共以法治國的常態。當中共的管治延伸到香港時,香港商舖、公司、媒體面對的選擇性執法風險,自然堪比內地。
在海關大舉搜查阿布泰國生活百貨後,市民、媒體舉報多家連鎖店同樣有未貼中英文標籤的清潔劑、沐浴露出售,但海關竟然聲稱巡查多個零售點,「暫時也未發現市面上有涉案產品出售」。執法者如此無恥,商家豈能有好下場?
李平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