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行為心理學中,有一個理論叫做「21天法則」。簡單來說,根據研究,一個人要形成一個新的習慣,約需要21天的時間,待新習慣形成之後,慢慢內化並會自自然然而成為日常行為。
學校的網課進行了超過一年,學生在長時間的網課中,建立了甚麼新習慣?對網上學習軟件如Zoom、Google Meet、Google Classroom等運用已得心應手,但網課所要求高度的自律性和專注力,卻成為學生們一大挑戰,部份小朋友結果慢慢衍生出小學雞式的「應變方法」:一邊上網課,一邊開另一window偷看心愛影片或看別人打機。
當然,老師也不是省油的燈,若在網上看見同學分心、眼睛沒有望着電腦螢光幕,自然大興問罪之師。一些心思敏捷的小朋友為免被老師發覺,會將上課時的自己「定格」,然後心安理得地偷看別的影片。這情況頗普遍,同學間互相分享如何成功「偷雞」不上堂,談得興致勃勃。
這種反權威的小學雞行徑,偶一為之,本來有趣,但若長時間如此,便慢慢養成一個壞習慣。按網課已進行超過一年來說,21天法則早已夠有餘。朋友的兒子長期網課時偷看別人打機,被父母教訓了很多遍,但養成的心癮已很難戒甩。
戒掉一個習慣比養成一個習慣,難很多。小朋友因網課而建立壞習慣,父母礙於要外出工作,對此也無可奈何。復活節之後,學校可以讓三分之二的學生回校上課,更多實體課的日子,希望可以慢慢重建學習的日常,亦藉着學校禁用手機的安排,把小朋友抽離手機之外,重回人與人相處的氛圍當中。
互聯網所提供的便利和給予個人的自由,由此可見。資訊氾濫到小朋友也懂得信手拈來,充塞時間,那怕是廉價的、無養份的。在科技面前,自律和學懂如何抗拒引誘,就成為了當今教養重要的一環。
蘇菲
有小型飛機師牌的媽媽,拒做直升機家長,讓孩子翱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