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政府近期提出2050年達致「碳中和」,兩電要在原有框架下再加緊減排,中電(002)首席執行官藍凌志(圖)受訪時坦言,政府的要求有一定挑戰,「用超過120年建立,未來30年更換一切」,佔發電組合一半的天然氣廠最快10年後轉型為氫能發電。他強調,集團正跟時間競賽,要更換大量設備,電費必然會增加。
藍凌志表示,達成碳中和要淘汰使用化石燃料,包括燃煤及天然氣。中電已準備調整一系列可再生能源為未來發電組合,「沒有東西要發明,只需要將規模變大」,天然氣廠在近年加建時已做兩手準備,向生產商確認了可轉型作氫能發電,相信未來10至20年成事。
隨着時間推移,藍凌志指輸送天然氣比例可逐步降至最終0%,氫氣則增至100%;另外透過電解水分子,又或取用其他可再生能源發電時,「有時風吹得好勁,或者陽光特別猛」,能將多餘的電能轉化為氫儲存,就此中電亦正建立大型儲能電池。
中電亦正考慮在本港東南水域興建離岸風力發電場,而目前鼓勵住宅安裝太陽能板的「上網電價」計劃,截至2月底接獲1.39萬個申請,已批出225兆瓦發電量,較去年底多29%。
藍凌志表示,碳中和要求具挑戰,「我們用超過120年建立到今天,然後要未來30年更換一切」。他又指出再生能源的發電效率始終不及石化燃料,例如每4兆瓦風電才等於1兆瓦燃煤,「我們將用350兆瓦儲能電池,再加政府補貼的4,000兆瓦風電,取代現時1,400兆瓦燃煤發電,才能運作下去」。
由於更換現有設施需大量投資,他強調,「認為對電費無影響是錯誤假設」,電費將會輕微上升,但只要建立了一定規模,長遠發電成本會下降。他又稱,目前發電成本取決於波動的天然氣價格,「我們買天然氣並不便宜」,而現在用太陽能和風能發電已平過用化石燃料,氫電價格理論上亦會下降,因此當日後轉為再生能源發電,發電成本就會穩定。去年中電在香港的發電比例為48%天然氣、36%核電,以及15%煤。
所謂碳中和,是指大氣中的碳排放量與碳吸收量互相抵銷,達到「淨零排放」,在發電領域上,減排普遍是轉用可再生能源;碳吸收則包括種植更多樹木,亦正推動「碳捕獲」(Carbon Capture)技術,阻止發電產生的碳排放在大氣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