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派影迷得悉瑪麗蓮夢露那部勾結外來勢力謀殺親夫的代表作,當年香港公映片名譯《飛瀑慾潮》,不禁花容失色,我怕不對胃口的翻譯會影響她食慾,連忙送上安慰:「好閒啫,冇《Gilda》譯《蕩婦姬黛》咁犀利。」請勿誤會,耄耋的基伯雖然食鹽多過你食米,倒沒有趕上這些影片首映,全部都是靠惡補獲得的知識——可畏後生以為「老」字只得一種寫法,當然大錯特錯,恐龍化石分很多品種,絕對不能混淆,譬如今天下午電視訪問六十年代大紅大紫的英國歌后Petula Clark,講完「我打仗嗰陣出道」,頓一頓笑笑口補充:「係第二次世界大戰,唔係第一次。」
《蕩婦姬黛》記得特別清楚,因為八十年代末藝術中心曾經收進節目,剛剛從美國學成歸來的進步女文青痛恨父權社會歧視女性,大刀闊斧換上硬骨骨的音譯,階級敵人不知天高地厚,貿貿然向主管黃小姐投訴:「咁樣樣,其實屬於篡改歷史噃!」意見不被接納,但過了若干年其他單位放映,似乎沒有沿用政治正確的貞節牌坊,美艷不可方物的女主角仍舊冠上淫娃蕩婦名銜招搖過市,進步女文青的苦心白費了。舊事重提,不是企圖加入反左膠隊伍到處渲染傲慢與偏見,而是認為做人要有含笑飲砒霜的雅量,既然師爺惠賜色彩斑斕封號,何不化腐朽為神奇,接過來經營成榮耀?舉個現成例子:七十年代初法國婦女爭取墮胎合法化,各行各業姐妹簽名支持,撩是鬥非的《查理周刊》畫漫畫嘲諷,標題「邊個搞大呢343salopes個肚」,結果她們一不做二不休,自稱「343蕩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