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高中通識科已被「殺科」,9月新學年將以公民與社會發展科示人,被質疑是國教還魂。教育評議會主席何漢權指通識科有改革必要,「通唔到中國嘅話,好難話通通識」。有通識科教師指,面對教局多次無理介入,教師未來授課時只會更擔憂,或未能放心提及中國正反影響培養學生批判性思考。
曾建議將通識科改名為「國民與社會科」的何漢權在港台《城市論壇》指,教學必以事實為先,以新疆人權問題為例,批評外媒報道並非全面,「話新疆種族滅絕,你有冇搞錯,有冇事實證明先?」又指過去通識科強調批判性,內容難深入了解國家,故早有改革必要。
教協副會長、通識科教師田方澤指,批判性思考強調同學提出支持或反對看法時,均要有理據,並非任由學生胡亂批評,而新課程中有三分之二主題側重中國及香港,認為全面認識國家,亦要了解其負面影響,「老師係咪可以放心講(負面影響),我哋係好有疑慮」,強調「紅線」本來不應存在,然而教局過去兩年就教學內容多次無理介入、懲處,加上科目委員會主席及教育局長均未有清晰說法,只會令老師更感擔憂。
課程改革亦改動中文、英文、數學課程及考核,包括取消中文口試,三科共釋放約150小時課時,局方倡學生增修多一科選修科。田質疑是否能釋放課時,舉例數學科分基礎與非基礎課題,如不修讀非基礎課題,只能獲最高第4級成績,變相逼學校繼續教非基礎課題。
中學校長賴炳華批評,新科目改革推行時間倉促,其中公民與社會發展科只有課程大綱,未有內容,「我喺香港教育界做咗30幾年,冇見一個課程咁短時間面世」。
賴炳華續指出,今年全港有50至60名中學校長退休,適逢學科大幅更改,對課程能否做得好存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