莖是連繫植物各器官的部份,在泥土裏的根部吸收了水份養份,就由莖幹輸送到其他地方。外觀上來看,植物的莖分為「節間」和「節點」,節點會分生出大多數的其他器官,甚麼花、葉、根、側枝(第二級枝莖)、以至其他變異出來的植物器官如「鬚」、「珠芽」等等也都在這裏生長出來。「節間」沒有節點那麼多活躍的分生組織細胞,主要是長出支撐和輸送的莖幹部份,如果你切開莖部細看它的橫切面,會發現表皮之內的一層薄薄較深色的「韌皮部」,那是把光合作用得來的「食物」(葡萄糖)輸送到各部位的重要組織;再裏面的是「木質部」,負責把根吸收得來的水向上傳送,老化後便成為木質化的結構,這也是支撐植物挺立的原理。
上面的解說雖已盡量精簡,但可能還是令大家有點暈眩,「種個菜也來植物學,不用吧?」對的,相信香港的農夫沒有多少人會去深究這些植物學的基本理論。不過,如果農夫能掌握好這些知識,就會理解很多園藝技術、農作物病變的原理,舉一些例子吧!好像農夫在扦插繁殖時(如枸杞、臭草、菊花),會選取一年生的枝幹部份,即是新生嫩綠枝條再下一些剛帶木質的部位來扦插,因為材質已較堅實,不易腐爛,也比老硬的舊枝幹保留較多活躍的分生組織,成活長根的機會較高。另一方面,扦插時需保留最少分別兩個節點在土中和外面,就是希望讓足夠的節點長根長葉,同樣的節點留在有水份的土中就會長根,而面對陽光的部份就長出葉子,非常神奇。
又例如種植果樹的一些高階園藝操作,如「嫁接」(grafting)和「環刻」,要把兩段枝條接駁得好,必須有鋒利的切口,另外也要各自的韌皮部和木質部對應好,就好像外科手術一樣,血管切口整齊,動脈靜脈要分別對好,接駁才能成功。環刻多用於控制果樹的成長,把樹幹或分支枝條的表皮到韌皮部環狀割傷,就會阻止樹葉製造出來的糖帶到根部,抑制根部的發育和新梢的形成,留下更多的營養促生更好花芽生成,這種技術一舉兩得,一方面控制果樹的高度,另一方面又可以加大每年的結果數量。上述的「嫁接」和「環刻」,日常的剪枝整形,到繁殖時的壓條扦插,很多管理農作物的技術都環繞着莖部執行,因為莖部是形成各器官的部份,也是植物的支架,了解莖部的特性就能好好掌握上面的農業技術。
莖部不單止是修整的部位,莖部自身也是非常多變,因為繁殖用的、儲存養份的東西都在裏面,薯仔、山藥是塊莖;芋頭、馬蹄是球莖;洋葱、百合是鱗莖,不同植物以不同的變態莖去適應不同氣候和環境,以奇異的莖部形態保存養份,越過嚴峻的冬季,到春天重新萌芽。植物為了保護自己或爭取生長空間,又會變異出不同的器官出來,如玫瑰以尖刺來保護自己,豆子的旋莖和瓜類的觸鬚攀緣向上爭取陽光,士多啤梨的走莖用來蔓延繁殖,番薯的匍匐莖擴展領域霸佔空間,那些全都是莖部變化衍生出來,以適應環境。農夫單單要死記硬背的學種一兩種農作物不難,但要成為一個能種不同農作物的「通才農夫」,還是學會植物學的基本知識為妙。
坪原猴
新界邊鄉成長的野猴子,拾起父母的鋤頭想保着最愛的農村風光人情,希望每個孩子都能有赤腳走阡陌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