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艇戶爭取上岸被定罪 社工之父抗命半世紀 馮可立夢中離世

為艇戶爭取上岸被定罪 
社工之父抗命半世紀 馮可立夢中離世

【本報訊】追尋公義是他一生最重要的事。香港第一代因公義抗爭被捕及定罪的社工界之父、中文大學社工系榮譽副教授馮可立昨早逝世,享年69歲。這名曾被港英政府列為「高度危險」的頭號人物,畢生奉獻給弱勢社群,為消除貧窮發聲、為改革基層醫療而吶喊。

馮可立兒子馮冠之表示,其父昨日凌晨於沙田威爾斯親王醫院安詳在睡夢中去世,醫院其後證實其逝世時間為早上7時06分。馮冠之說,其父一生酷愛香港,「為香港這個地方同弱勢社群,見到好多不公義嘅事情都會去發聲、做實事」。他感謝各界關心,對於父親突然離開,家人需時處理,身後事目前仍安排中,稍後會公佈安排。

立法會前社福界議員邵家臻昨在社交網站發文公開噩耗,形容「立叔係一個好正直嘅人,亦都係一個好和理非嘅人,當年佢以社工身份由艇戶事件做起」。邵家臻娓娓道來,早於70年代,油麻地艇戶因居住環境惡劣,立叔一直向政府爭取上岸。1979年有社工自發組織協助艇戶前往港督府請願,租用兩輛旅遊巴,在紅隧出口被拘捕。艇戶事件中,有11名社工被控以觸犯《公安條例》,最後被法庭定罪,馮可立是其中一人,亦是香港第一代因公義抗爭而被捕、被控、被定罪的社工。

■馮可立70年代有份參與「反貪污、捉葛柏」運動,要求港英政府正視貪污問題。互聯網

早年患鼻咽癌 長期插胃喉

社工被警方拘捕近年好像司空見慣,然而在70年代,邵家臻說:「當時(被捕社工)被孤立,社會好大排斥。」往後殖民地政府成立部門監察當時的社運組織,「第一位係社協,同埋立叔……立叔當時站係最浪尖嘅位置,頂住晒」,邵家臻形容立叔是社區工作之父。艇戶事件亦打開香港社會工作者的眼界,對社工抗命的歷史影響既深且廣。當年社工的熱血,以直接行動介入事件,至今仍是香港基進社會工作的範例。立叔雖然離去,但其教誨,特別是對社工價值的踐行,將會鐫刻在香港社工的歷史上。

跟馮可立相識半世紀,亦師也亦友的社區組織協會主任何喜華上月曾跟立叔通電話,知悉他最近吞嚥有問題,醫生建議要長期插胃喉。何喜華說,立叔早年患有鼻咽癌,雖經電療後康復,但有後遺症,尤其是血管收窄,影響較嚴重,長年受困擾。他原已準備接受一項涉及血管的大手術,沒料到昨早突然離世,「真係好意外」。

何喜華跟馮可立自小在西營盤長大,立叔的家族開店賣玉石鐘錶,少年時生活無憂,其兄馮可強現時是香港政策研究所董事兼行政總裁。何喜華記得馮說過,一生中對他影響最深遠是念港大時受當時的學生運動影響及參與學生會活動,促使他畢業後當社工,「追尋社會公義係佢一生最重要」。

馮可立港大同學、民主黨前主席楊森對其離世感到難過,他數月前才與他在大學茶敍。兩人當年參與學生運動而認識,「係讀書建立友誼,出嚟做嘢又一齊爭取八八直選,97年回歸又冇離開香港,繼續爭取民主自由」。楊森形容立叔是正直的君子,「咁多年喺社工界對弱勢社群爭取民主、公義、人權貢獻良多」。

同屬馮可立大學同學的支聯會常委麥海華說,當年時值70年代,爆發石油危機,本港失業和貧窮問題嚴重,他跟立叔和其他同學組成「失業行動組」,希望喚起政府關注,推動政策改革。他形容立叔是「社會派」,思想開明但踏實,相信透過社會行動可改變社會,也會為中國探求出路。

■2003年馮可立與學者及社福界人士舉行記者會,呼籲市民7.1上街反23條。資料圖片

■2012年特首選舉,馮與社福組織邀梁振英出席座談會,關注候選人對基層的政策。資料圖片

社總悼念:感謝立叔教誨

令麥最印象深刻是艇戶事件,當時馮可立是社協主任,組織艇戶到港督府遞交請願信,被控非法集結,結果罪成兼留案底。他說,事件除引起社會關注艇戶問題,也反映《公安條例》限制和平遊行示威的權利,促使後來修訂《公安條例》。

社協昨發文悼念,對該會董事會前主席馮可立離世感遺憾及悲痛,並感謝他過去43年來帶領社協倡議公平的社會政策、支援弱勢社群及建立公義和仁愛的社會制度,不但是本地社會運動先驅,也對香港作出很大貢獻。社總亦發文感謝立叔教誨,形容他是一名值得同工尊敬的社工老師,一生專注社區工作;並指出油麻地艇戶事件促成社總成立,立叔以行動經驗和學術知識,告訴大家何謂社會行動、何謂公民抗命、何謂社會公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