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青年,簡稱文青,這個詞彙現時可作形容詞或名詞,文青可以是咖啡店、可以是好去處、可以是穿搭。究竟甚麼是文青?以前與現在的文青又有沒有分別?我們找來一位七十年代的老文青,帶他逛現時文青聚集地大南街,體驗一日現代文青的生活。
「文藝青年,其實(七十年代)多數都是用來嘲笑人,意思是『你唔好咁文藝』,因為當時台灣的文藝電影說的對白很肉麻,即忸怩作態。」今年70歲的Michael Cheung笑道。文藝青年這個字眼早在1928年出現,當時有左派文人批評具資產階級的意識;香港的青年文藝運動則從五十年代初「文藝新潮」談起,六七十年代興起以寫作或文藝交流為主的文社,當中參與的大部份都是中學生。七十年代的文藝青年積極出版各類刊物,重文藝色彩的有《素葉文學》、《大拇指》等,亦有激進政治的《七十年代雙週刊》。
Michael可以說是香港早期的文青之一,當年他是詩人,會寫詩投稿賺稿費,又會去大會堂的第一映室看冷門歐洲電影。他說當時的文青文藝得來帶點叛逆,一般帶有反政府的意識,他自己就曾經在七十年代的保釣示威中被警察毆打,雖然身體只受輕傷,卻令當年17歲的他蒙上心理陰影,之後還寫了首以警察為題的詩,在《七十年代雙週刊》刊登。
「如果大眾定義的文青是在咖啡店享受咖啡,旁邊放本書然後拍照,發佈上社交媒體,再加一個很文藝的描述就是文青的話,那大眾所說的文青就好像我一樣。」25歲女生阿Sa苦笑道。很多時人們一看到她社交媒體上的相片就會大嘆「好文青」,但她自己對文青的定義則是看很多書的人。阿Sa指自己常逛文青cafe林立的大南街,因為她就住在附近,「新的咖啡店沒去過就會約朋友一起去,排一小時,喝一下咖啡、打卡,之後會周圍看看展覽。」當Michael聞言為了喝咖啡打卡而排一小時隊後情不自禁高呼「黐線」。
今次阿Sa帶Michael體驗現代文青生活的第一站,就是到一間文青味濃厚的cafe共晉午餐,阿Sa點餐前先搜尋餐點的外貌,「因為價錢較貴,要找一個賣相漂亮,值得拍照的,Michael你想點的飯糰是這樣。」當Sa瀏覽店家ig看哪一餐點賣相吸引時,Michael驚訝說:「為何你可以看到這麼多相片,是不是事前要搜集資料。」
阿Sa解釋完何謂打卡,兩位飽吃一頓後,就到今次體驗的第二站──書店。「多數看台灣文藝書,例如李敖、白先勇或是五四時期例如魯迅、巴金那些。」Michael分享當年文青經常閱讀的書籍,阿Sa則透露自己最近常看關於反修例運動的書,或是一些詩集,回想上一本閱讀的文學類書是甚麼時,她笑道:「我終於想起是村上春樹,有點羞恥,別人都說偽文青才會看村上春樹。」Michael大笑道:「那我不就變成了真文青。」
現時文青流行古着vintage,於是帶Michael來到第三站,逛逛舊物風雜貨店,這裏也有古着風格的衣物出售。Michael甫進店門就指着六十年代常見的卡式錄音帶說:「這些很容易壞,會卡帶,不過用來聽walkman就很清楚。」「你應該收藏你部walkman,現時再拿出來用就很潮。」阿Sa笑道。現時素色衣服闊腳褲或大地色系的穿搭是「文青look」,但原來以前的文青沒有特定造型,因為那時的人比較窮,家裏有甚麼就穿甚麼,「外表完全看不出來,不一定有特徵,就是長頭髮,有一點反叛,多數都邋遢一點,是哩啡不是污糟。」Michael隨即又拿起一副幼框的圓形眼鏡,「這一副眼鏡我們七十年代的文青都喜歡,扮成三十年代的文青,像魯迅、徐志摩。」
最後一站逛過大南街的精品店及展覽後,Michael笑道:「除了書店,其他與文青好像都沒有關係,我想我明白現時的文青,是追求品味的生活。」那麼以前的文青追求甚麼?「以前的文青很痛苦,常常都憂國憂民。」說畢Michael掏出電話,向阿Sa展示一張好朋友當年在皇后碼頭絕食示威,對着鏡頭舉中指的舊照片。
究竟甚麼是文青?「文青是一個造型、是一些行為、是一種消費,你到大南街會看到很多類似的衣着,讓你看到何謂文青造型。」口號為「杜絕文青」的好青年荼毒室成員,中文大學哲學系博士生關灝泉這樣解釋,「文青有時就是給一些很表面、很型或是很厲害的事物吸引,分享一些認為很棒地方,與別人與眾不同的東西。」所以他認為往往文青做的行為都很類似,例如去一些咖啡店、書店打卡,聽黑膠碟,透過這些行為建立個人的品味及形象,但其實真文青做的行為都是一樣,分別只在於真文青是真正有品味,偽文青做着表面一樣的行為但不諳其意。「偽文青在做同一種行為時只要多走一步,了解背後含意,他們都是有救的。」阿泉感嘆道。
大南街196號地舖
大南街180號地下
大南街大南商業大廈3字樓
大南街171號
記者:梁中勝
攝影:簡加希、周芝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