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修例風暴採訪戰場》新出版,這本書,要讀。
四十二位新聞工作者各自撰寫,由香港記者協會約稿編輯,全書由記者視角出發,帶領香港人體驗現場衝突、挖掘採訪秘辛、反思傳媒倫理。
《採訪戰場》一書首先提醒大家一件事,究竟整場颶風從何而起?今天意氣風發的林鄭月娥似在慶幸有這場大衝突才有國安法才有機會閹割選舉之時,麥燕庭的第一篇文章就綜合了各方消息,重塑引渡條例「屎橋」源起,當中一位大家熟悉的政治人物乃重要推手,為免污染本欄文字及誘惑大家去買書,姑隱其名。開篇一章節講反修例的前世今生,叫人不要忘記,當時商界也反對立法、中央也非鐵板一塊,引渡陳同佳另有方法,是林鄭月娥為表忠貞,不顧一切堅持去馬。
重溫記者直面的警暴,也提醒大家,香港警察從第一天開始已經肆無忌憚,而且不受制約,毋須問責,他們是權力打手,受嚴密保護,獲無盡資源。發展至今,特區政府以保安之名,紀律部隊大晒,李家超嘴角總是微微戚起。最新一例,海關傾百人之力搗黃店阿布泰門市兼貨倉,濫權打壓,選擇性執法,藉口就是標籤不完整。回想當天,為什麼香港人要站出來?正是不能讓惡勢力僭奪公權力,騎在市民頭上。
匿名記者在書中揭露媒體審查伎倆,好些媒體編輯早已明言,「不能大做黃色經濟圈」、不能在標題中提及「和理非」、避免報道黃之鋒的「眾志」,警方講法不求證就照單全收,報道「黃營」要「藍營」平衡,報道「藍營」活動卻不需要另找平衡等等。記者面對種種壓力,也有團結一致的時候,採訪警方記者會有一通訊群組名為「問Q腦震盪」,記者分享資料與問題,務求善用問答機會,協調跟進問題,踢爆警察語言偽術。
《採訪戰場》終章,別有心思,有一位內地記者執筆,記抗爭者中受忽略的內地人身影,他們有人因此陷獄、有人不能再回家、有人已流亡,還有人在內地堅持。他們的故事,淹沒於盛世浮華、埋葬在官方成熟的輿論引導中。強大國家機器之下,他們虛弱無聲,但有人仍然提筆疾書。
常有人問,香港記者還能做什麼?傳媒行業前景堪憂,如何堅持下去?看內地同業,生態更惡劣、環境更敵意、孤身作戰,仍留一口氣繼續奮筆疾書。處身香港,自由陷落之際,仍有點滴空間,高牆有更多裂縫,我們說不出放棄,只能逆光中進發,上路再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