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政府未能像台灣及澳門有效堵截武漢肺炎,導致經濟崩潰、失業率飆升,去年慷納稅人之慨大灑金錢予大財團,豪花902億元在「保就業」計劃。惟在逾30萬名受惠僱主當中,當局接獲1,105宗舉報,最少608名僱主未有完全遵守計劃守則及條款。
政府去年在「防疫抗疫基金」下設立保就業計劃,透過向僱主提供財政支援,協助他們支付員工薪金,以保留可能會被遣散的僱員。計劃第一期及第二期成功申請工資補貼的僱主數目分別為151,800名及152,100名,涉及約195萬名僱員。
被視為特首林鄭月娥動用公帑收買人心的保就業計劃,兩期分別批出約452億元及450億元補貼,有關開支並未能制止失業率飆升,亦有僱主違反承諾。根據政策創新與統籌辦事處提交資料,保就業計劃秘書處至今共收到1,105宗舉報,當中1,069宗已完成調查。除不適時發放工資的個案外,亦有個案涉及無理減少員工人數及辭退員工、減薪,以及疑似公司倒閉或轉換經營者。
在已完成調查的1,069宗個案中,秘書處至今確認有608名僱主未有完全遵守計劃的守則及條款。創新辦稱,秘書處會根據計劃的守則及條款,要求相關僱主退還未有用於支付工資的補貼金額,及就未達承諾受薪僱員人數向政府繳付罰款。
1,105宗投訴個案當中,被投訴最多的行業依次為零售業(32%)、金融及專業服務業(19%)、美容及健身服務業(12%)、旅遊業(7%)、餐飲服務業(7%),以及教育服務業(6%);至今被確認違規的608名僱主主要來自的行業分別為零售業(35%)、金融及專業服務業(19%)、美容及健身服務業(8%)、旅遊業(8%)、餐飲服務業(8%),以及建造、保養及工程業(6%)。
創新辦亦提供了20個獲取最多保就業補貼金額的僱主,持有惠康超市、萬寧及7-Eleven等零售業務的牛奶公司居首,獲款近8億元;九巴排第二,獲得6.5億元補貼。去年大裁員的國泰亦獲得逾4.5億元公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