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抵制Nike和adidas,一股愛國正氣,果然遭到官方煞車,指斥有壞人滲透,挑起制裁外國貨的是否能堅持到將此兩大白人品牌永久逐出大陸市場,真相未明。
唯至少國產李寧牌波鞋受惠於義和團市場氣氛,一對李寧牌炒貴至十萬。
十萬元一對運動鞋,由正面角度, 真的很Crazy Rich Chinese,此一黃河決堤的消費力,足以令上台後據說維持「對中國強硬」的老朽拜登顫抖。
不過不知從何時開始,為何不運動,阿貓阿狗二十四小時天天都穿運動鞋?蔡瀾說過最討厭見到不運動的人,無事出街都穿波鞋,他老人家從來不穿。一雙皮鞋,一套體面的衣服,像從前的上海人,出來見客,尊重別人,也從尊重自己開始。
中國人本身有「國鞋」,是黑布面白布縫底的懶佬型功夫鞋,或漫畫老夫子大番薯着的V面「阿公鞋」,即黃飛鴻和葉問配一套唐裝、一條掃堂腿猛力伸出、筆直時展示的那隻腳。只有中式布鞋,連同一條腰帶,一套八仙桌椅,客廳中央祖先定位,上有牌匾,左右一副對聯。桌上一壺茶,師父登堂,腳蹬一對看上去軟綿綿的黑布鞋,儒家倫理、文道武德,都匯聚在一雙腳的那對布鞋。
今日則男女老幼,街道行走,九成皆波鞋。Nike和adidas帝國主義消費霸權洗腦有功。
十三億人都穿運動鞋,請問會消耗幾多橡膠?運動鞋穿名牌,幾年一度更換款式,會製造幾多無以循環的塑膠廢品?
以前的皮鞋,有其樂、山打、中字牌,俱通俗產品。英國皮鞋的名牌如Barker和Crockett and Jones,俱發源自十九世紀,配羅蘭士奧利花、占士美臣、加利格蘭那等氣派。若那時興着運動鞋,還哪裏會有佛烈雅士提和占基利的踢躂舞。
比較討厭的是小孩子着一對鞋邊紅綠光閃的粉紅色小運動鞋到處跑。而今日唯香港會,Hong Kong Club,因殖民地洋人把持董事會,堅持Dress Code,嚴禁賓客着運動鞋進入。有一天張大姐相約於香港會咖啡座,夥計發現她不慎穿了一對類似運動鞋的物體,走上前來囁嚅而欲言又止。我改以英語說:我穿的這對也類似,很抱歉。但是這畢竟不是Jackson Room,而她是MY。
夥計離開。我們坐在牆壁一角,桌布掩蓋着下身。饒是如此,也有一點罪疚感,開始明白為何舊上海租界,英國人的會所外面,為何要用一個紅頭阿三做守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