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十年一起遊歷70多國的90後夫婦O’neal Choy和Janice Cheung,曾以露營車遊南美、背包遊歐洲及中南美、帶團到北韓、截順風車遊伊朗及古巴、到尼泊爾爬山,並在世界各地街頭賣藝。 2019年,二人辭掉香港的工作,帶着當時半歲的兒子多寶出走,旅居世界,先在南美的智利、阿根廷和秘魯生活了半年,去年12月在英國以45萬港元買了一輛二手露營車,一邊遊歷一邊工作,體驗生活,也認識當地文化。
在英國,露營車又稱motorhome,意即流動的家。對於29歲的O’neal和Janice,他們的「家」亦具備基本的設備如睡床、儲物櫃、煮食爐、雪櫃、飯枱、廁所等,亦有供電、供水、通風和暖氣系統,可謂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二人都是「數碼游牧者」(digital nomads),Janice以遙距形式從事市場營銷、網頁設計及短片製作等;自由工作者O’neal則撰寫旅遊稿、當繙譯、教英文和音樂等。數碼遊牧的生活方式讓他們有更多時間陪伴兒子成長,亦可以不時轉換居住環境,有更多機會接觸大自然,例如到公園做運動、到海邊及郊野公園散步等。夫婦倆表示:「我們會安排小朋友在車中看圖書、玩音樂、畫畫及簡單伸展等活動;雖然英國天氣變幻莫測,但我們風雨不改,每天都會帶兒子外出兩次。我們相信世界各地都能成為孩子的課室,旅途的經歷亦能成為教材,亦嘗試建立適合小朋友的在家教學 (home education)模式。」
由於暫時不能旅遊,他們在西南部般尼茅夫(Bournemouth)買車後,便在東南部的註冊地址肯特郡(Kent)逗留。
自由自在也有代價,在露營車生活要面對不少難題。首先是處理充電、入水和泊車過夜,尤其全國因武漢肺炎封城,英國所有的私營露營車營地都禁止營業,起初他們也花了不少時間尋找補給點。「幸好在坎特伯雷(Canterbury)找到一個由市政府營運的露營車停車場,距離市中心不遠而且安全,更有食水供應及排污設施,加上我們添置了發電機和預備安裝太陽能板,總算解決了大部份生活問題。」
另外就是保暖,因為露營車的隔熱較房屋差,雖然車上有暖氣系統,但需用柴油開動,不太環保,所以一家三口準備了充足的禦寒衣物和睡袋過冬,減少開暖氣。為了確保有穩定的網絡接收訊號,O’neal和Janice各選用不同的電訊供應商,更買了一個Wi-Fi蛋在車上使用,方便日常工作需要,80GB至100GB數據的價錢大約20英鎊(約216港元)。至於居住地址,雖然英國沒有法例禁止居民住露營車,亦沒有規定一定要有永久地址,但買車、買保險、註冊GP醫療服務、申請銀行戶口等都需要一個聯絡地址,因此在英國住露營車的人,大多會借用親戚朋友的地址作為聯絡地址,所以他們也是借用當地朋友的住址。最後是駕駛露營車所需的駕駛執照。香港的自動波私家車或棍波輕型貨車駕駛執照,均可換領到英國的Category B駕駛執照,用作駕駛重3.5噸以下的露營車。雖然當地大部份露營車的重量都低於3.5噸,但主要是棍波車,因此最好有棍波駕駛執照。
二人又表示,在英國住露營車的人雖然屬少數,但這個圈子仍有其文化和規矩,例如泊在民居附近便不要製造噪音或亂拋垃圾,「網上有不同的群組分享實用生活資訊及經驗,成員都踴躍提供幫助。我們作為少有的亞洲人及香港人,代表自己的文化,因此更要做好,會帶備垃圾袋和鉗,不時執拾露營車附近的垃圾,一來避免路人誤以為我們亂拋垃圾,二來為社區的整潔出一分力。」
露營車生活令他們反思物質需要及使用資源的習慣。「露營車上的儲物空間有限,但我們發現物質少了並沒有減低生活質素,反而學會更珍惜當下擁有的事物,包括水、電、煤等資源。」
O’neal和Janice指,游牧式生活較適合喜愛四處遊歷、時常變換環境的人,每天起床可看到不同的景色,感覺自由自在。當然也要考慮工作性質是否容許,可在家遙距工作人士較適合。「我們會先透過露營車遊歷,更深入了解英國文化,再考慮是否適合長期定居,暫時認為旅居世界的生活模式更適合我們。期待英國解封後,可分享更多在英國用露營車一邊生活、一邊遊歷的經驗。」
撰文、攝影:NomadBaMa 遊牧爸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