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建構主義下的國安教育(顧書維)

社會建構主義下的國安教育(顧書維)

隨着港區國安法於2020年6月底生效,港府鋪天蓋地渲染國安法的好處,如何「保一國兩制」云云。直至《財政預算案》出爐,教育局獲額外撥款3.5億元大力推行國安教育,當中包括制訂國安教材、培訓教職員國安意識等,可謂無孔不入。

從小塑造社會認知

就連宣佈復課不久的幼稚園,其教學內容同樣不能倖免,在教育局建議的學習簡報,就有數頁介紹國家意識等內容,引用習近平2014年就一次新疆工作會議的講話:「少年兒童不可能像大人那樣為社會做很多事,但可以從小做起,每天想一想,對祖國熱愛嗎?對集體熱愛嗎?」的確,教育局把國安教育延伸到只有2、3歲的兒童身上,徹頭徹尾地貫徹了習思想。

中共政府早已表示在港的教育,是「三座大山」之一,必須被「整治」,而借用維哥斯基(Vygotsky)對社會建構主義(關於認知發展論部份)的分析,現時國安教育的路向,可以根據幾個原則解釋:社會文化發展如何影響個體認知、內化作用及語言發展與認知思維的關係。

國安教育早在2012年已是精心部署,從當年強推國民教育科開始,教育局不遺餘力地加入以共產黨為核心的國家教育,並年年遞進,發展至今時今日的國安法教育。中共意識到教育制度是社會性互動中重要一環,現憑藉教材編製、教師「資格」審查等,形塑「維護國安從小做起」氛圍。維多斯基認為,人類高層次的心理能力是源於社會,所以國安教育絕對是進一步控制兒童及青少年心理能力發展的重要一環。

然後是內化作用,建構主義下的內化分開歷程及功能性,而國安法教育明顯屬於後者,因為功能性內化是指一些發揮解決問題、滿足個體需求的社會性觀點,才會被個體意識到並建構起來。正因為國安法教育是從中央而來,本着解決「根本」問題的角度,透過課堂、學校的通報機制(鼓勵舉報違法師生)以及各式各樣的學習內容,令學生明白到若然對國家有「二心」,動輒得咎,久而久之,具批判思考能力的學生,將日漸被邊緣化。

至於語言發展在國安教育扮演的角色,不少人都聽過「千好萬好,不及毛主席好;爹親娘親,不及毛主席親」這些具政治色彩的口號。維哥斯基指出語言不但是社會文化產物,也是組織思想工具。回想一個甲子以前的紅衞兵,不少都是來自中學的學生,他們每一個人都能夠把這些術語、口號說得琅琅上口,目的也是希望透過滲透教育單位,利用語言符號加強影響力,而中共也深明學生在學習過程當中學會這些用語過後,心理功能亦會產心改變。故此,不難想像日後國安教育全面在港推行,會有海量稀奇古怪的內地用語出現,產生同化作用。

參照教育局在發佈《國家安全:學校具體措施》文件,經已直接把國安教育作為評核學校教學質素、教師資格等條件,若不符合者,輕則處分、重則停辦,如此下去,我們的下一代,還能享有「可以說二加二等於四的自由」嗎?

顧書維

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