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客飯】聯儲局如何收水? - 曾國平

【經濟客飯】聯儲局如何收水? - 曾國平

也許疫情下時間過得特別慢,回想2013年聯儲局的「收水」(tapering)經驗,竟有恍如隔世的感覺。話說當年美國經濟已大致從金融危機回復過來,伯南克等聯儲局官員開始含蓄地表達縮細量寬規模的建議,雖然真正「收水」要到年底才出現,但片言隻語已足夠觸動市場神經,國債息率應聲向上,同時亦有證據指亞洲、南美等地區的資金明顯出走,導致其股市下調,滙率貶值。

現時美國經濟重回正軌,市場難免揣測今次「收水」將於何時出現。不少本地傳媒,都將現時聯儲局的取態形容為「宣佈2023年前不會加息」,此說法其實非常誤導,皆因聯儲局不會加息的前瞻,大前提之一是通脹表現理想,大致維持在2%的目標附近。無論民意調查、抗通脹債券、期權價格等不同指標,還是聯儲局的內部分析,皆表示長遠通脹預期並無明顯改變,通脹大升機會微乎其微。

不怕通脹失控,最怕通脹出現尷尬情況,只比預期高一點,比上不足,比下有餘,例如在2.5%至3%之間。尷尬之處,在於聯儲局到時難免要面對現實,不能再含糊其詞,要講清楚「收水」的條件,解釋通脹何謂太高、太高可以維持多久。聯儲局越尷尬,市場越多幻想,「收水」會比當年更緊張刺激。

曾國平

美國維珍尼亞理工大學經濟系副教授

fb.com/economics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