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怪談:女性主義只是「政治正確」?(陳希彤)

國際怪談:女性主義只是「政治正確」?(陳希彤)

女性主義對女性以外的所有人都有意義,是可以促進每個人反思自我在社會上擁有甚麼特權的思考工具——而女性主義本身是怎麼定義,恐怕輪不到嬰兒潮男性升學代言人去教導大眾——在香港這個浮躁的城市,表面主義的東西還不夠多嗎?

女性主義一詞起源於19世紀的法國,挑戰傳統男尊女卑的婦女運動。離經叛道又標奇立異,女性主義長年受主流社會的排斥,直到20世紀後期才得到比較正面的評價。女性主義及婦女運動源於生活日常體驗的男女不平等,或者女性受壓迫的場景。女性主義追求性別平等,因為解開了性別而來的框架及社會期望,不論性別都得以自由。

挑戰性別框架固有定型

出國讀書,在英國進修性別課程期間,第一課老師就要我們思考「權力」和「特權」,認清之後就要承認特權帶來的不足、盲點,學習邀請他人對話。同班同學來自世界各地,有很多本身已是自己國家的婦女運動的中堅分子,例如為女性提供教育、為貧窮婦女建立事業、在對女性不友善的國家推廣女性權益,每一個故事都讓我更謙卑。

有人會說,香港已經是個很進步的城市,還要談性別平等嗎 ? 的確,香港是一個有着反歧視條例的城市,表面的平等唾手可得,然而深層次、在人的思想的固有定型,就不是如此容易可以重新建構了,只要看一下網上論壇就知道。女性主義就是希望可以挑戰這些思維、檢驗,使之得以修正。用一個香港人可能更容易明白、更實際的例子:我家女性都因為其伴侶的工作缺席日常生活,又或者早年離世,而扛起家庭的擔子。我們口中的「家庭主婦」,她們的勞動性質其實和現今所謂的「work from home」有甚麼分別呢?他們作為照顧者,養大社會未來棟樑,難道不值得有形無形的回報嗎?但這個崇尚「獅子山精神」、勤奮上進的社會卻從來對她們的貢獻視之為理所當然,照顧者政策至今未有蹤影。

而近年對於女性主義是所謂「政治正確」過當產物的指控——許多時候其實更多是為有權力的人開脫的藉口而已。例如近年有關不同性別的人選擇自己代名詞(Pronouns)的討論,有些人認為太矯枉過正裝模做樣,然而有研究已顯示此舉可以減低性小眾年輕人尋求自殺的機會,特別是正在尋索性別認同的年輕人。為他人多想一步,減少他人的痛苦,其實是人人皆可做的事。

在本地最前線的反性暴力危機中心風雨蘭做研究的日子,更是深深地體會到了這個城市的不足。風雨蘭是行內人所共知的名字,廿年來和性暴力受害者人同行。在裏面的日子不長,但見證到很多女性重新得力的故事,為她們充權,讓她們有能力再為他人充權。性暴力關乎的是權力,一方罔顧並奪取另一方的身體自主權,而性暴力可以發生在任何人身上。研究發現,受害人有延遲求助的情況,延遲的日子以年為單位的不足為奇。在本地多數受害者服務都是為女性而設,但女性受害人都如此難向外求助,其他性別的受害人經歷的就更難以啟齒。

以上的才是真正的女性主義?Yes and No——邀請大家也一同認識及思考。女性主義比我們想像中更有韌性,它不是規條,不是要做到甚麼才算是女性主義者,而是一種目光,察覺不平等及父權的框架,並且挑戰、改變它。不止是女性,任何性別的人——要剪陸軍裝、要紋身,去,就去過你想過的人生。這些大事,邀請大家一起來參與。

陳希彤

香港國際問題研究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