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瑰寶】
【本報訊】政府上周宣佈向新鴻基批地建造「馬灣公園第二期」,保育、活化馬灣舊村,將舊村屋翻新成「藝術村」作藝術工作室、零售及餐飲用途,預計三年內落成。有村民在村內發現一塊刻有「九龍關」文字的界碑,香港史學會總監鄧家宙前往勘察,引述村民表示,覆蓋界碑的地段日內或圍封,擔心工程展開後,界碑可能受損,促請政府及地產商原址保留石碑。
鄧家宙與數名關注保育的人士周二前往馬灣舊村考察,到馬灣芳園路舊變電站附近的舊屋旁,尋獲一塊刻有「九龍關」的完整界碑。村民向他們透露,馬灣有兩塊「九龍關」界碑,新發現的界碑位置是首次曝光,可惜另一塊界碑的位置已不詳。
該塊石碑相信樹立於1887年,顯示「汲水門關廠」界線範圍,見證晚清鴉片戰爭後的歷史。古諮會資料顯示,清政府1860至1870年代,於原稱汲水門的馬灣和其他三個位於香港周邊的地區設立稅關,目的為打擊鴉片走私活動和徵收鴉片關稅。稅關1887年合併為「九龍關」,以便統一管理。鄧家宙說,「九龍關」職能與現時海關相若,其中馬灣「汲水門關廠」可視為「九龍關總部」。鄧家宙說,新發現的界碑作用是顯示關廠界線,使民眾清楚該處為關廠範圍。
鄧家宙指出,界碑附近還發現其他相關遺蹟,包括位於馬灣鄉事委員會舊址外、同樣於1887年樹立的兩塊白底紅字紀念碑,碑上分別刻有「九龍關」及「九龍關借地七英尺」。鄉委會舊址前身是「汲水門關廠」,關廠部份青磚牆仍然存在。另外在馬灣大街的天后古廟內,兩塊牌匾和香爐均刻有「汲水門洋藥稅廠緝私地」、「汲水門稅廠」等字眼。
界碑及其他遺蹟對研究香港開埠史有重要意義,鄧家宙形容:「幾個遺蹟併埋就睇到完整畫面,好立體地呈現當年晚清同英國政府之間就住鴉片、關稅嘅角力。」九龍關另一個稅關現址為荔枝角饒宗頤文化館,目前已知的另一塊「九龍關」界碑位於館內原址保存。鄧家宙認為,新發現的界碑比饒宗頤文化館的石碑更值得保留,因後者「淨返塊石碑」,周圍環境曾被多次改動,現時該處已沒有其他與稅關相關的歷史痕迹。
鄧家宙又引述村民指出,有關地段日內或會圍封,他擔心一旦翻新工程展開,界碑可能會受影響。政府早前宣佈會保留天后廟、鄉委會舊址外紀念碑等遺蹟,鄧家宙希望新發現的界碑可獲相同待遇,「最起碼原址保留,喺附近起個公園就最理想,大家都可以睇到」。
據饒宗頤文化館網站資料,本港留存至今的「九龍關」遺蹟還包括大鏟島的「九龍新關大鏟廠界」碑、內伶仃島的「九龍新關地界」碑,以及荔枝角的 「九龍關地界」碑。
新鴻基地產表示,馬灣公園二期發展計劃重視保育和活化馬灣舊村風貌,新地與政府的協議已列明會保育「九龍關」紀念碑和碑石,稍後會向政府遞交保育方案。
發展局稱,古蹟辦已實地考察「九龍關」石碑,確認石碑與鄉委會舊址外的紀念碑密切相關,為清代汲水門關廠的實物見證,別具文物價值。古蹟辦已將「九龍關」石碑納入「由古物古蹟辦事處界定的政府文物地點」清單,會加以保護。政府與新地簽訂的批地文件中,已加入保育該石碑以及天后廟等遺跡的要求,新地不可在未有得到古蹟辦同意下搬遷上述遺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