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看電影 - 陶傑

好好看電影 - 陶傑

美國華裔女導演趙婷的「浪跡天地」,與文念中記錄許鞍華生涯的「好好拍電影」一齊看,忽然覺得:若「浪跡天地」交給許鞍華來導演,會拍出另一種境地。

為什麼不呢?一樣是女導演,許鞍華拍過「天水圍的日與夜」和「桃姐」,於基層貧窮生活所知所感,比起趙婷講美國金融海嘯後一眾無殼蝸牛族的現實主義,更真正有全球化的視野。唯一的分別,是許導演比趙導年紀大了一截。拍這部電影,年紀恰好是資產而不是負債。

「好好拍電影」有三個層次:a是主角事業生涯半世興衰,是個人的。b是她由電視梁淑怡時代之新浪潮、貫穿香港主權移交前影視世紀末狂歡,到特區時代的迷惑和失落,這部戲是整個香港電影業傳記,是專業的。c,這兩個層次,也隱約浮現香港如何由興盛走向沒落,包括「祖國市場是堅強後盾」的某種神話,也是社會的。

因此不只是許鞍華,不同的人,在這部紀錄片中也觀照了自己。這一點,未必是導演的原意,但是作品拍了出來,就是屬於公眾的了,也是屬於後世的。

許鞍華是一個很奇怪的人。她不太善於文字和語言的辭令——難怪她說從來不寫劇本,只拍別人寫成的劇本——只跟她談話,令她很容易被低估(underrated),但一看她的電影系列,種種的畫面、情調、主題,看她的電影,回頭來看獨自坐在椅子上沉默抽煙的她個人,再回頭看她的電影,你會覺得很迷惑。

原來她平行宇宙般的精神世界只可以用光影來表達。例如自傳體的「客途秋恨」、末日繁華的「傾城之戀」、自嘲又悲天憫人的「姨媽的後現代生活」,還有幾部鬼片。實在難與坐在眼前這位三兩句閑談之後必哈哈大笑的傻大姐產生任何聯想。

但是看了許鞍華的電影之後,方始懂得閱讀她三十年不變的笑聲,在爽朗之中,還有許多與她的電影語言一樣細膩的層次。於是看完許鞍華的電影,再在一張桌子上聽她的笑聲,然後等她下一部戲,此一鍊接的過程,是許女士對她的朋友和相識賦與的一種很奇怪的啟示的Blessing。

還有一個Dimension——我幾次開車時在天后看見許鞍華在行人道上吸煙獨行,有時拖着皮箱,有時沒有,表情哀肅,她陷入深沉的思考。忽然發覺這個畫面該屬於她的電影,或者她的電影裏某一場突然變成了真實,而她是主角。那一刻我有所頓悟,我當然沒有打擾她,片刻之間汽車已經超越,我再在倒後鏡凝視她,看見她仍低着頭,吸着煙,一條樸舊的花裙子,走出了倒後鏡那小小的畫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