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電台馬上進入一個全新時代,在這裏,「新」沒有任何價值判斷,而純粹只是客觀陳述。就像一對「新人」,不一定都是正面愉快,既有「天造地設」,也有「盲婚啞嫁霸王硬上弓」。
新時代,新規矩,新形式,全部都是新的,但不一定是好的。這是醜話放在前。
當政者的任務:出街節目要符合新時代的要求。而搬出來的新「定義」,非常簡陋,「持平」。
為甚麼說簡陋,因為「持平」難以具體量度,我找了黃營也找了藍營,算持平了嗎?哦,原來未夠持平,因為攝影師給了黃營兩個大頭近鏡,卻給了藍營嘉賓全部wide shot望唔清個樣。又或者,黃營出場時間有5分鐘,藍營只有3分半,又不夠持平。甚至,誰人說最後一句話,即是誰人做那個「權威總結」,也可以視為「不夠持平」的罪名。
更何況,有些題材,無法「持平」,譬如大灣區、一帶一路、建黨偉業,諸如此類。很快公眾就知道,所謂「持平」只是「移平」,把不順眼的節目和觀點「移平」。
所以新時代的官媒要有新的製作人手冊,把舊的那本,視為「歷史文件」束之高閣吧。
參考祖國的官媒是如何「把關做事」,充實自己蒼白的傳媒經歷,虛心學習吧。
江澤民朱鎔基當政的年代,中央電視台有一檔節目叫《焦點訪談》,非常火紅。朱總理當時還寫了「輿論監督、群眾喉舌、政府鏡鑑、改革尖兵」送贈節目。
簡而言之,就是在輿論為黨的喉舌的大前提下,如何能夠做到「監督」的工作。這豈不是和今天香港電台有相同背景、相同任務?
當年的《焦點訪談》,打破了官媒只是唱好、宣傳、正面的形象,做了一些以民眾利益角度出發的節目,揭露了不少陰謀。節目紅到一個地步,就是出書講述新聞背後的故事,名為《焦點訪談紅皮書》,2002年出版。書中提到,節目如何掌握「分寸」,不替黨添麻煩的情況下,做輿論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