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幼兒或成為新一代隱形傳播者。中大醫學院研究發現,本港幼兒確診比例較其他國家偏高,在逾900名17歲或以下患者中,超過兩成屬3歲或以下,當中逾四成無病徵,反映幼兒或會成為隱形傳播者。中大醫學院指,即使幼兒康復出院,腸道及糞便仍有機會帶有具傳染性的活性病毒,有幼兒帶毒長達36日。
中大醫學院研究團隊比較香港、中國大陸、意大利、西班牙及美國多個地區的幼兒確診比例,發現香港幼兒確診比例偏高,本港至今累計11,532宗確診中,有超過900宗為17歲或以下人士,當中更有超過兩成、即約200多人為年僅3歲或以下幼兒,當中逾四成沒有病徵。
中大表示,外國有研究指出幼兒感染武肺後,不論有否發病,病毒量均高於需要留醫深切治療的成人患者,換言之,其傳染性亦隨之增加。中大微生物學系主任陳基湘指病毒喜愛幼嫩的細胞,在細胞生存較長時間,但不一定會破壞細胞,因此幼童即使中招,排放病毒時間長,但其病徵不一定很嚴重。
研究又發現,即使小朋友康復出院,其糞便仍有機會帶有具傳染性的活性病毒。自去年3月底開始,中大醫學院提供免費糞便檢測武肺病毒服務。截至今年3月25日,中大病毒檢測中心在超過17,500個糞便樣本中,識別22宗確診個案,陽性比率達0.13%,即每1,000名參與者中,便有一至兩個樣本對武肺病毒呈陽性。
在22宗個案中,多達20宗、即九成為6歲以下幼兒,當中沒有病徵的隱形個案佔逾七成。陳基湘指其中一宗個案的糞便更持續帶活性病毒期長達36日,反映小朋友帶病毒的時間可以十分長,從而將病毒在社區傳播。
中大醫學院腸道微生物群研究中心副主任黃秀絹稱:「如果有抗體出現,呼吸道樣本呈陰性可出院,但我哋睇到小部份小朋友糞便仍有陽性病毒,咁代表會有風險傳播,我哋唔能夠忽視,一個月後亦有機會(傳播),去洗手間、食嘢都要特別注意。」
中大醫學院兒科學系系主任李民瞻指,發燒、咳嗽和流鼻水是幼兒感染武肺常見病徵,惟該些症狀容易被誤以為是感冒,提醒父母多留意孩子健康狀況,尤其是曾到訪高危地方後不適、居所被納入強制檢測名單、就讀學校有人呈報原因不明感染時,應盡快求診並做病毒檢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