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我讀了勒卡雷(John le Carré)早期的小說,《德國小鎮》。這是勒卡雷的第四本小說,1968年的作品,也是奠定他國際名聲的重要作品,故事結構比前一本《冷戰諜魂》複雜許多。
《德國小鎮》故事發生在1960年代的波昂(Bonn)——冷戰時期的德國首都。英國駐波昂大使館裡的有個年約制臨時僱員失蹤了。連帶消失的還有使館內的一些檔案。英國情報單位的第一個反應是:這人恐怕是帶著機密投去共產陣營了。
從倫敦派去調查的人,到了當地,先從大使館裡查起,一一詢問曾與失蹤者共事的人。於是暴露了外交圈充滿階級意味的人際關係,與種種保持表面圓融的功夫。失蹤者李奧是誰?他是出生在歐洲的猶太人,童年曾從納粹歐洲逃難到英國,戰後回德,進入戰爭罪行調查委員會基層工作。但後來,隨著追究戰爭罪行在各國政府心目中重要性越來越低,他轉到了一個冷戰時期的理賠單位,辦理英國在德駐軍造成的損害百姓的投訴案件。再後來,英國撤軍了,不再需要這個職位,李奧又進了英國大使館,做年約暫時僱員。在那裡,他設法讓自己變得有用,接觸到檔案。然後有一天,人和檔案都消失了。
從調查者的眼睛,看到的是一個陰險盤算、步步靠近機密的人。如果不是為理念,必定也是為錢財,誰叫西方國家把他當作用後即拋的零件,從一個單位踢到另一個單位。然而這兩個猜測都不對。這是「非家人」的視角,已經預設有罪,要不就從唯利是圖的方向去推測——否則這個李奧為什麼要對人那麼殷勤,為什麼幫忙處理檔案,為什麼似乎在主動追查著什麼。他不過是一介低階臨時僱員,有什麼需要他查的。
用這副有色眼鏡看不到的是,李奧是猶太人。而德國、或說世界的此地,是他的家。即便他在一個不把他當自己人的機構中做事,對英國人而言是個熟悉好用但「非家人」的存在,然而他有自己的判斷,運用塵封檔案查出某崛起中的政客,原來曾經主持毒氣人體實驗的黑歷史。在這個事實面前,他採取了行動。
大使館臨時僱員失蹤不是偶然。是這個猶太人作為他自己而行動。機構看得見階層,看得見利益,但看不見人,所以理解不了他為何忽然行動。從機構的角度,這是一個「黑天鵝事件」。從李奧的角度,這是必然。其他人看不到這必然,因為他們遺忘。
這個看似被機構淘汰,流轉在單位間的臨時僱員,才是記得一切的人。
張惠菁
台灣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