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路如何影響台日關係(甘粕代三)

鐵路如何影響台日關係(甘粕代三)

台鐵太魯閣號列車4月2日上午在花蓮縣隧道脫軌,至今確認了50名死者,216人受傷。傷亡者都超越過去之紀錄,成了台鐵史上最嚴重的鐵路意外。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馬上在Twitter表示深切追悼之心意,接着現任首相菅義偉也發了同樣的帖子。叫人吃驚的就是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也在隔天通過新華社表示追悼之意。

「又是日本製造的車輛!」日本鐵路廠商有關人士一聽到車禍消息,就嚇了一跳。因為太魯閣號是日本日立製作所生產的列車。當天日方通過當地報道獲知原因不在車輛,而是停在隧道上面工地之工程車掉到隧道口而碰撞快要進到隧道裏之太魯閣號,就鬆了口氣。

日本製造的特快列車曾經惹起過日台之間的嚴重糾紛,就是2018年普悠瑪號脫軌事故。普悠瑪號車輛由JR東海子公司的日本車輛製造。台灣運輸安全調查委去年10月發表了報告稱造成18人死亡的這事故原因分為兩個,一來是列車本身有毛病,二來是駕駛員以為安全裝置故障而停掉它。雖報告沒提及日本廠家,即合約主體之住友商事責任,但台鐵在報告之前一年打官司而向日本車輛要求賠償。那麼安全委報告判斷車輛本身沒有問題,但指出維修方面的問題而向住友商事建議提出具體改善計劃。上述日本鐵路廠商人士一聽太魯閣號意外,就想起普悠瑪號意外之苦味,會被台鐵打官司。

台灣高鐵今年2月份廢掉日本企業聯盟的下一代高速鐵路車輛投標,說是日方報價太貴。台灣高鐵還不打出下次招標等解決方案。台灣高鐵是日本出口新幹線技術的唯一成功例子,同時是日台親善的象徵。但這次廢標顯示台灣高鐵與日本廠商之間有嚴重的同床異夢。這次鐵路意外又叫人深感日台之間的同床異夢。

台鐵從依靠日本到群雄混戰

台灣鐵路歷史始於晚清,日本殖民台灣以後,又充實了台灣的鐵路網。主要鐵路軌距按照日本採取的窄軌(1,067毫米)來鋪。這點跟採取國際標準軌(1,435毫米)的日本第二個殖民地朝鮮不一樣。世界鐵路軌道以1,435毫米為主流,故被叫做標準軌。日台的1,067毫米只是少數而已。故日本戰敗後,台灣還利用日本留下來的車輛,之後也靠日本製作的車輛與技術來發展,故台灣鐵路曾是日本廠商的地盤。

但1972年日台斷交後,日本的地盤變成群雄割據的天地了。1972年後,台鐵推動鐵路電氣化,那時英國主導跟台灣合作。之後台鐵停止了日本製造的電車進口,接着台鐵引進各國的車輛與技術。比如說太魯閣號與普悠瑪號之前身自強號,引進了各國技術。前後電力機車、中間客車都英、法、意、韓、南非等各國技術混在一起。群雄割據局面不單自強號而已。其他區間車等都一樣,這個吳越同舟局面與台鐵之鐵飯碗體質引起了不少意外,結果惹起了台鐵民營化的議論。

太魯閣號意外之前,台鐵引進了韓國現代ROTEM公司製造的EMU900型區間車520輛,4月1日開始運用。總統蔡英文、行政院長蘇貞昌與交通部長林佳龍都出席在基隆車站舉行的慶祝典禮,蔡英文把韓國製造的區間車讚揚為「台鐵史上最美麗的區間車」,便利北部地區的通勤而向民眾呼籲多多利用。群雄割據局面又更上一層樓。

其實台鐵原先準備引進日本製造的區間車。因台鐵1990年代引進了韓國大宇製造的EMU500型344輛,之後因老化原因而故障頻發,但韓國公司不答應台方要求的維修與零件提供。故台鐵實際上排斥韓國企業。加上2002年日台四家企業成立了台灣車輛,2006年以後日本企業與台灣車輛負責幾乎台鐵所有的電車需求。

那麼台鐵為何引進了韓國製造的區間車呢?日立、日本車輛等日本主要製作鐵路車輛的企業忙於向其他國家出口與國內的生意,於是日本企業沒答應台方的要求。日本企業在絕好的商機不戰而敗,這同床異夢跟高鐵的一模一樣。

日台政要重複地強調現在就是雙方關係最好的時候。但高鐵與台鐵事件顯示雙方關係不像政要強調的那樣。馬克思說下部構造才能決定上部構造,下部指經濟,上部指政治。筆者深深覺得非得關注下部構造之鐵路同床異夢怎樣影響到今後的日台政治關係不可。

甘粕代三

日本資深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