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宣布「愛國者治港」,我當然堅決支持,但像我這樣愛國的人,大概都忍不住問:「如何知道誰是愛國者?」前日看了《眾新聞》一篇報導,我想通了。
教育局自2003年起已向學校提供「情意及社交表現評估套件」,裏面有一張國民身份認同量表,列有大堆句子,學生須選擇同意程度。以下是其中兩句:「即使人民認為國家所做的不對,他們也應該支持國家」,「我們應防止外人影響中國的傳統和文化」。
本來學校可自行選取量表使用,但據《眾新聞》報道,多間學校的老師指出,因應教育局要求,學校須制訂國安教育課程框架,所以今年發給學生的問卷中,都包括這張國民身份認同量表。有老師質疑題目是否有預設答案。有沒有預設答案?當然有。如果連「1900-45年間,日本對中國帶來利多於弊」一句也不容討論,涉及「國民身份認同」的問題,難道反而有開放式答案?林鄭月娥、楊潤雄和梁振英夠不夠膽說「有」?
「情意表現」四字有點費解,似乎跟「情意綿綿」的情意無關;查英文,原來是affective outcomes,大概指一個人對身邊事物所表現的好惡、哀樂、喜怒等。愛國心顯然屬於「情意表現」範疇,教育局為學校提供的問卷,完全可用來評估特區官員和所謂建制派的愛國心。
「即使人民認為國家所做的不對,他們也應該支持國家」,林鄭、楊潤雄等人是否同意,我不知道,但孔子肯定不同意。有一次原憲問恥,孔子答道:「邦有道,穀;邦無道,穀,恥也。」即是說:國家有道的時候,可以當官;國家無道,當官是恥辱。正常讀者都會理解為「孔子認為國家所做的不對,就不支持」。
如果答「不支持國家」,是不愛國;如果答「支持」,就要跟孔子割席。不幸得很,孔子又是中國傳統和文化的代言,你割孔子,就是不認同「中國的傳統和文化」。這條難題該怎樣答,我呼籲林鄭月娥、楊潤雄、梁振英等人率先示範一下。一句話,就能驗證你是否愛國,以及是否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