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屋大王王光榮落網,其震撼力非同小可,以往靠丁權炒樓起家的新界鄉頭,人人自危。王光榮家族的套丁操作,以至丁屋買賣所賺到的數以10億計的利潤,《蘋果》有詳細報道,在此不贅。
我比較想從政治角度去分析為何丁權無法久遠。這項政策在1972年開始實施,當時的港英政府已經強調丁權只是「過渡性方案」,背後的邏輯非常簡單,由於當時香港的人口和基建仍非常稀少和落後,而且土地資源足夠,新界當時大把地,於是這套由民間自發起樓的法律,便成為港英政府安撫民心的權宜之計。但這個臨時政策就如層壓式金字塔騙局一樣,終會爆煲。
地有限,而人的增長太快,即使現在的原居民嬰兒,名義上擁有丁權,但新界能起樓的地已集中在少數利益集團手上,簡單來說「有丁無用」,但這的確是政府一直遺留下來的社會炸彈,即使已經不夠土地起樓,但丁權仍然有價有市,加上法律上的不完善,導致丁權問題成為新界原居民的緊箍咒。
當香港的主流民意大多數都同意取消丁權,釋放更多土地給無立錐之地的貧民,如今林鄭政府已有絕對權力,透過立法會武斷取消丁權,以及制訂善後之策。想當年,林鄭仍是發展局局長的時候,她是代表政府矢口要取締丁權的推手,現在天時地利人和,已在林鄭這一邊,林鄭若不解決,就是無能。
牌面上如今的政局,將會令政府加快着手處理丁權問題:議會上反對派已歿,中國政府在港權力已極穩固,如果熟悉共產黨歷史的話,就知道在港聯合「次要敵人」,攻擊「主要敵人」這個聯合陣線的策略,目的已經達成。換言之,現在剩下的「敵人」,就是自己陣營內部的各個山頭,鄉紳當然是其中之一。
上大人說香港不需要「忠誠的廢物」,這是對所有建制派的當頭棒喝,當中包括新界鄉紳、大商賈,更包括英國殖民地出身的政務官體系,換句話說,這些通通都是「港英餘孽」,為求生存必定內鬥。丁權是殖民地政府遺留下來的問題,當《中英聯合聲明》都被中方視為無效的歷史文件,更何況區區一個丁權?最可笑的是一眾鄉紳以為高舉愛國愛黨的旗幟時,自家的權力和土地利益就能久遠,自欺欺人莫過於此。
鳥盡弓藏的道理,路人皆知;只是當槍口指到人們頭上時,大家都扮看不見,拒絕面對而已。
藍友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