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經濟脫鈎由股市開始(賀江兵)

中美經濟脫鈎由股市開始(賀江兵)

2020年底,特朗普簽署了參眾兩院通過的《外國公司問責法》,要求美國證監會90日內拿出具體監管方案,3月24日,美國證監會出台新規,劍指在美上市的中國公司。新規完善了資訊披露規則,要求在美上市的中企:一、必須符合美國審計標準;二、必須披露董事會成員黨員身份;三、必須自證不受中共控制等。該規則規定已在美國上市的中國公司,如果連續三年不遵守美國審計標準,將面臨退市風險。受此消息影響,在美上市中概股出現持續暴跌,其中,跟誰學、騰訊音樂、唯品會等幾個交易日股價腰斬,百度等出現持續下跌,4月5日,跟誰學再跌10%,目前每股報28.76美元,較今年1月高點149.05美元下跌80%,市值由380億美元縮水到73億美元,縮水2,000億人民幣。

中美全面脫鈎從去年之前的討論進入實際操作階段,比如外交上關閉使領館、關閉孔子學院,軍備競賽與高科技禁運等。皮尤調查顯示89%美國人認為中國是敵人或競爭對手,而非合作夥伴。蓋洛普的民調顯示,美國人對中國的好感度降至歷史新低的20%,是自1979年以來最低點。基於民意大變,國會中參眾兩院在眾多制裁遏制中國法案均已全票或高票通過。中美關係壓艙石是經濟關係,目前已出現脫鈎迹象,一方面是中美原本在產業鏈緊密聯繫,美國對中國稀土依賴度高,「國師」金燦榮教授幾年前叫囂停止對美出口稀土,美國正在與日本、澳洲、加拿大等重建稀土產業鏈;美國計劃與台灣、日本、歐洲和韓國建立晶片產業鏈,台積電準備在美建立高端晶片廠;美國與印度、日本、澳洲正在重建醫藥產業鏈,最新的成果是美國藥廠提供配方,日本資金和技術支撐,澳洲運輸支持,印度成了新冠疫苗最大生產地。在金融領域,最方便脫鈎的是股市,美國和外國公司不能在A股上市,中國有兩百多家公司在美上市,將來新規實施後,大批中概不得不退市,特別是自證不受中國政府控制這一條。

中國建准國際板亦難應對

面對中美股市脫鈎,中方和中資企業不得不做應對,有部份企業選擇在美私有化後再回A股上市,比如奇虎360;有部份企業選擇在香港二次上市,比如阿里巴巴、京東和網易等。

上月底,路透社報道中國擬建一家新股票交易所,主要讓從美上市企業回歸,讓在華外企比如特斯拉、蘋果等在這家新交易所上市等。由於中國人民幣尚不屬於可自由兌換貨幣,報道中很難看出全面對外國公司開放,我覺得只能叫做「准」國際板。當局之所以有這想法當然首當其衝的就是應對中美股市脫鈎;其二,為前述回歸公司提供收容所;其三,加強中美經濟聯繫,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讓美國不能脫鈎。現實情況中只是美股中有你,你股中沒有美國。其四,從遵循WTO規則和人民幣國際化積極角度看,建立准國際板是必要的,從另一方面看,中國公司可在美上市,美國沒有一家公司在中國上市,美國讓中資企業退市或罰款,中國沒有任何「對等報復」之手段;其五,香港因素。香港在2019年後,有很多國家和機構並不把香港作為一個自由的經濟體,對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造成很大影響。儘管香港證交所規則沒有變化,但香港和兩年前的融資能力相比還是弱很多的。美國傳統基金會發佈的2021年世界經濟自由度指數,香港首次被剔出評級。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未來前景堪憂,融資能力與功能相應會大幅削弱,這是建新准國際板動力。

在沒有自由,起碼是經濟自由保障的地方,根本不可能出現國際金融中心,即便是有也會得而復失,70多年前的國際金融中心上海、現在的香港,那些讓國際金融中心消失的原因不消失;國際金融中心就會消失。

賀江兵

中國金融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