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一路天氣好,日日陽光照,就是到了清明節這天,便雨濛濛了起來。細雨迷漫,陣陣而來,打在臉上像敷了一層水霧。山頭上的霧氣也漸漸圍攏了起來,在青綠的山色中罩了一層薄紗,忽隱忽現,潮氣也一陣陣繞着人轉,呼吸都濕潤了。
想起前些日子的大晴天,這濛濛細雨好像專為應節而來。清明節的雨跟中秋節的月亮一樣,都是應節的必需品,中秋節沒了月亮令人掃興,清明節若是出個大太陽,也令人覺得不夠意思,尤其對於那掃墓的人來說,大晴天上山應該是重陽節的事,清明節追思親人,則應份要有點淅淅瀝瀝,走在山路上,才符合「欲斷魂」的意境。
做什麼事情,意境都很重要。搞革命要轟轟烈烈,偷雞摸狗要月黑風高,談情說愛最好四野無人,吃火鍋務必人聲鼎沸——諸如此類,都是意境配合,也就是時髦的說法叫作「氛圍」,氛圍相配則事半功倍,意境帶動情緒,亢奮的更亢奮,沮喪的更沮喪,甜蜜的更甜蜜,不管高昂還是低落,本來都是自求的,若有意境在旁幫一把,更加求仁得仁。
雨紛紛,霧重重,多少樓台煙雨中,沒有這種濕溚溚意境的清明節,就像喝湯沒放鹽,猶如「Me Too」冤案找不到苦主,哪裏還算清明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