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代理人法》向網媒施壓

《外國代理人法》向網媒施壓

俄羅斯正加強控制傳媒及互聯網,其最新目標是網絡傳媒。分析指,俄國多次引用「外國代理人」向傳媒施壓,目的是為壓制國內異議的行為提供合法性的表象。

俄羅斯《外國代理人法》2012年生效,靈感源於二戰時期美國的《外國代理人註冊法》。俄方其後作多次修訂,對社會造成更大威脅。2014年,有大批非政府組織一致拒自願登記為外國代理人,當局遂修例允許司法部直接判斷它們是否外國代理人。

2017年,下議院再修法賦予俄政府權力,可要求外國代理人公開其資金來源。司法部其後公佈涉及的媒體名單,包括自由歐洲電台/自由電台(RFE/RL)在內的九個受華府資助傳媒。2019年更修例讓政府可標籤某人為外國代理人。今年2月,俄政府以違反此法為由,要求RFE/RL繳15萬美元(117萬港元)罰款。

線上監控 線下恐嚇

對美國而言,推行此法可讓政府調查外國資金、影響力及當地非政府組織,亦帶來公民自由問題;俄羅斯的意圖卻不同,俄國望借用具民主認可的措辭,以限制及淡化完全政治獨立的組織,而毋須使用專制政治工具。當他國正致力打擊虛假資訊、網絡間諜活動等網絡安全威脅時,俄政府借用相同的說法來證明,限制俄公民權利是有道理的。

標籤網絡傳媒為「外國代理人」,體現俄羅斯政府獨特控制互聯網的方式。別國控制網絡多是單靠科技,直接或間接控制網絡,例如中國的「防火長城」是直接封鎖外界許多網站。俄羅斯則使用「線上監控」及「線下恐嚇」,例如在2014年推行新法,要求博客作者須向政府註冊。此舉可以令當局線上使用網絡追蹤,又可以在網下恐嚇和脅迫博客作者。

Foreign Policy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