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逝的屋邨和諧之美「筆」留漁光村「畫」時代風景

消逝的屋邨和諧之美
「筆」留漁光村「畫」時代風景

【本報訊】沿着香港仔水塘道斜路慢行,映入眼簾是一個又一個的露台,居民曬衫、曬鹹魚、曬果皮,還有由圓形及正方形的石屎通花磚交錯而成的樓梯矮牆,形成香港仔漁光村獨有的風景。擁有近60年歷史的漁光村將會清拆,民間團體「城市日記」去年開始研究漁光村的歷史及建築特色,透過相片、手繪建築圖等方式製作「同話漁光村」專題報告,盼在重建前讓市民了解戰後公共房屋的建築特色。

漁光村60年代興建,是房屋協會首個在南區的出租屋邨,當時主要安置在香港仔沿岸及水上居民。漁光村共有五幢大廈,該村已納入重建計劃,最快2023年清拆,房協已於石排灣道覓得土地安置受影響居民。

以社區故事推動可持續發展的民間團體城市日記,去年獲南區區議會贊助研究漁光村的歷史、建築特色等。「同話漁光村」項目負責人張琬婷稱,研究團隊翻查文獻、舊報紙、建築圖,又多次到漁光村實地視察,「最大特色係好簡潔,大廈嘅天窗、走廊、樓梯同露台都有自己嘅特色」。

團隊更發現村內有不少具特色的建築,部份十分罕見,「好似白沙樓同海港樓樓梯轉角位嘅水渠蓋,一般行過唔會覺得好特別或者起眼,但水渠蓋係突出來,而且係用倒模鑄鐵的方式鑄造,十分罕見」。漁光村部份單位設有露台,居民除了會在露台晾衫外,更會曬鹹魚、果皮,「呢啲正正係漁光村獨有的風景」。

■香港仔漁光村擁有近60年歷史,部份單位設有特色露台。

■同話漁光村負責人張琬婷盼屋邨清拆前可記錄居民的故事。

漁民上岸棲身處 設計功能性

張琬婷稱,漁民是香港歷史的印記,漁光村更是不少漁民上岸後的棲身之處,團隊透過手繪方式,繪畫25幅漁光村建築圖,包括平面圖、剖面圖及立面圖,盼在重建清拆前記錄居民的生活故事。

漁光村建築工程由香港第一代華人建築師阮達祖主理,古物諮詢委員會成員兼建築師羅健中稱,漁光村屬熱帶地區的現代主義建築風格,設計上考慮到功能性、氣候,「考慮到好多亞熱帶地嘅氣候特徵,好似通風好緊要、露台除咗可以曬果皮、曬衫,佢本身都可以遮太陽,陽光唔會直接入屋」。大廈樓梯間的矮牆由圓形及正方形的石屎通花磚交錯而成,「建築物嘅通風、採光、空心磚等,全部都係好有心思設計」。

羅健中稱漁光村建築設計還包含了公共空間、半公共空間,令到居民可以互相交流,形成一個富生命力的社區,「走廊、屋與屋之間有玄關。今時今日,新公屋未必見到,甚至豪宅都未必有呢類型設計」。

同話漁光村的專題報告及居民訪談等內容已上載至「城市日記網頁」www.urbandiarist.com,供公眾免費閱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