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專題:記者遭槍殺 軍用化武襲報社 俄《新報》玩命傳真相

國際專題:記者遭槍殺 軍用化武襲報社 
俄《新報》玩命傳真相

這年頭,當記者的風險不少,尤其在獨裁專制的地方,報道真相往往形同玩命,「上世得罪人,今世跑新聞」之說不脛而走。即使如此,還是有人會為了講真說話,置生死於度外,俄羅斯《新報》同仁便有這股威武不能屈的傳媒風骨。

設在首都莫斯科的《新報》總社,當眼處掛了六幀黑白大頭照,全是過去十幾年,該報殉職的記者。難怪總編輯穆拉托夫(Dmitry Muratov)講述報社早前受到化武襲擊時,依然能從容自若,因為他知道只要《新報》在政治上不歸邊,這不會是最後一次受到針對。

報社的閉路電視月初拍到一名打扮成外賣員的人,在門口噴了一些東西後離開;不久,多名職員感到不適。59歲穆拉托夫說:「那是軍用級的非致命毒藥,是要警告報章職員或報復他們。」他沒猜測是誰可以在俄國首都動用化武,但呼之欲出。

■牆上掛有普京與幕僚閱讀《新報》的油畫。

創辦人揭侵犯車臣人權遇害

波利特科夫斯卡婭(Anna Politkovskaya)是《新報》的共同創辦人,也是殉職六君子之一,生前大量揭露俄軍在車臣戰爭中侵犯人權,2006年在家門外被槍殺,終年48歲。鬍子斑白的穆拉托夫每次憶起這位舊戰友都非常感慨,「實不相瞞,在波利特科夫斯卡婭遇害後,我想過關閉報社」。他續說:「當時報社的記者紛紛反對,他們認為關館實在對不起波利特科夫斯卡婭生前的信念……結果他們說服了我」。

《新報》也有過沐浴在言論自由的日子,1993年創刊時正值俄國傳媒百家爭鳴,前蘇共最後一任總書記戈爾巴喬夫也是《新報》忠實讀者,報社首部電腦便是他撥出部份諾貝爾和平獎獎金購買。

普京掌政逼獨立媒體駐國外

好景不常,自總統普京2000年掌政後,俄國新聞自由便每下愈況,不少獨立媒體被迫把據點搬到國外。因為揭發俄國私人衞隊瓦格納僱傭兵團在海外的秘密任務及與克里姆林宮千絲萬縷的關係,《新報》記者科羅特科夫(Denis Korotkov)2018年收到公羊頭顱恐嚇,但他表明不會離開或停止報道。

他直言:「在境外採訪俄羅斯新聞是頗困難的……假如寫一篇有爭議的故事便要離開,人數之多恐怕足以在其他地方劃地殖民。」另一位長期追蹤車臣人權狀況的《新報》記者米拉欣娜(Yelena Milashina)亦有同感,波利特科夫斯卡婭之死未有令她屈服,因為她覺得一旦擱筆,便會讓施襲者得逞,「我要讓兇手知道,即使殺死了我的同事,還會有其他記者接手他們的工作」。

《新報》的堅持,讀者眼睛是雪亮的,目前該報每周發行三次,每次銷量約有九萬份,其網上新聞每天也錄得50萬讀者人次,在俄國獨立媒體中算是做得不錯,穆拉托夫向支持者承諾:「我們哪兒也不去……會繼續扎根俄羅斯。」

法新社

■總編輯穆拉托夫向支持者承諾繼續留守俄羅斯。

■早前《新報》辦公室被人噴灑不明物質,事後有員工感不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