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企鵝●我的行李箱

小企鵝●我的行李箱

今個星期故事的主角是小女孩「我」,她將要移居他方,突如其來的搬家讓「我」十分苦惱,媽媽給的小行李箱只能放上一件最愛的物品,那麼小的空間到底應該帶甚麼呢?小板凳是爺爺親手給我做的,難道就此丟棄?至於桌上的小魚缸,是陪伴我長大的好朋友,離牠而去實在說不過去!至於門前的梨樹,多年來給我多汁甜美的果實,大家坐在樹下細吃,不能帶走實在可惜嘛!還有、還有每年夏天總會到海邊,那湛藍色的大海洋,若不能帶走,要從此告別,我的未來是多麼沒趣!

這本被博洛尼亞書展選出的最佳童書,是伊朗作家跟德國插畫家合作而成的,書名叫《Meine liebsten Dinge müssen mit》,去年推出英文版《My Favorite Memories》,作者利用小女孩行李箱帶出人生的失落與回憶,小故事中有大道理。

身份割不走 總有天重聚

在法制傳統深厚的香港,主權移交後,不願任人宰割的港人,在體制內爭取民主此路不通,被迫走上街頭,自2014年以來,港人目睹一浪高過一浪的專制濫權,總不能接受無止境的失望。這兩年,身邊總有朋友決定移民他方從新出發。為將來生活的城市張羅居所、賣樓裝箱搬家、為孩子找學校、大人找工作,到達外地還要面對全新環境,從頭適應,眼前一大堆問號,真的是想一下都已經叫人頭痛。

一百件事情要處理,千頭萬緒,從何着手?取捨之間總會遇上甚麼需帶走、又要留下甚麼呢!關上屋企大門那一刻,再見了香港,感覺不好受吧。但其實,所有這些都只是身外物,一些事注定成為過去;一些情注定成為回憶;一些事情注定發生那麼多;一些畫面注定了只會留下一次。

你可曾想過最美好的不是下雨天,而是曾與你躲過雨的屋簷,或者跟你在這屋簷一起避風雨的路人,想念一個地方,都是因為那裏的人;而不是那裏的風景,孩子的行李箱裏可能是他最喜愛的玩具,而你我行李箱內就是無人可以拿走的「香港人身份」,如果我們沒有打算放棄「香港人」這個身份,無論情歸何處,散落異鄉的大家不妨好好思考未來的路向。是四散各地入鄉隨俗,放棄我們的「根」;還是像猶太人,有一天重聚建立自己的家,擁有一個真正的落腳點。香港人懂得真正的「人權」、「自由」、「民主」、也懂得真正的「法治」,當然明白那些貼滿中國街頭的政治口號背後真正的「意義」。

時局動盪,只望各位一切安好,我們對自己的身份認同,就是一個最有份量的行李箱。

鄺穎萱

電郵:[email protected]